近幾日,俄烏局勢陷入高度緊張,引發世界高度關切。二者矛盾的淵源何在?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這樣的緊張局面的?小編為你梳理關鍵時間線。
事件背景
2014年,由于烏克蘭國內政治局勢變化,引起克里米亞危機,頓巴斯地區發生了烏政府軍與親俄民間武裝的沖突,親俄民間武裝自行宣布成立所謂“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
經國際斡旋,烏克蘭東部沖突雙方分別于2014年9月和2015年2月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達成停火協議。此后大規模武裝沖突得到控制,但小規模交火時有發生。
美國總統拜登上臺后對俄態度強硬,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并增加對烏政府的軍事援助。在俄羅斯看來,北約東擴使俄國家安全受到了威脅,并一再警告西方不得吸收烏克蘭加入北約。上世紀90年代,北約非正式地向俄羅斯承諾,不會進一步向東擴張,然而此后數次東擴,步步逼近俄羅斯的“家門口”。
不得不說,俄烏局勢演變至今,是十分令人遺憾的。美國對俄羅斯持續高強度的擠壓,最終逼得俄羅斯斷然以如此方式爭取實現自己的安全訴求。這是冷戰結束以后,安全訴求長期被漠視一方不滿的一次總爆發。
在2月23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談到烏克蘭問題:作為當前烏克蘭局勢緊張的始作俑者,美方在這場危機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發揮了什么作用?如果有人一邊火上澆油,一邊指責別人救火不力,那么這種行為是不負責任的,也是不道德的。
有觀點認為,俄烏關系走到今天,要真正緩解并非易事。要解決兩國間的歷史糾葛和現實的地緣政治矛盾,更要公平合理地看待各方的安全需要,包括尊重和回應俄羅斯合理的安全訴求。任何國家的領土和主權完整都應該得到國際社會的尊重,同時在解決矛盾和爭端的時候,一味施壓、制裁并不能達到目的,往往反而升級了矛盾。在俄烏局勢走向戰與和的十字路口時,何去何從,考驗著當事方和國際社會的耐心與智慧。
(資料來源:新華網、央視新聞客戶端、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