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華民族的命運出現了歷史性轉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擔當起了使中華民族“站起來”的歷史使命,開辟了“站起來”的偉大時代。
2021年6月2日15:00-17:00,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教授吳志遠蒞臨“人民學習”演播室,帶來了《人民的選擇——解放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的精彩授課。
一、苦難的舊中國
中國近代以來的坎坷歷史,就是救亡、復興的歷史。從1840年到1949年,中國經歷了109年極為苦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在世界各國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而這一百多年的命題就是救亡,挽救中華民族命運于危亡。
吳志遠認為,造成舊中國苦難的原因是“四兇亂華”。“四兇”指鴉片、洪水、帝國主義和軍閥,它們對中國社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摧殘。鴉片腐蝕國人的肉體和靈魂;黃河連年的水患造成我國巨大的經濟損失;帝國主義和軍閥殘害百姓,導致民不聊生。
1945年8月,全民抗戰終于迎來了偉大的勝利,這是近代中華民族第一次在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取得勝利。中國進入了新的時代。
二、解放戰爭中,國共兩黨的博弈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也是國共內戰的第二階段。
解放戰爭前,國共兩黨的實力對比是這樣的:在軍事方面,國民黨軍隊總兵力約430萬人,其中正規軍約200萬人;解放區人民軍隊總兵力只有約127萬人。在經濟方面,國民黨統治區有3.39億人口,約占全國76%的面積,國民黨政府控制著幾乎所有大城市和絕大部分鐵路交通線,擁有全國大部分近代工業和人力、物力資源;解放區人口約1.36億,土地面積只約占全國的24%,近代工業很少,基本上依靠傳統農業經濟。
重慶談判后,簽署了《雙十協定》,但國共之間的摩擦并沒有結束。美國一方面以調停國共之間的爭端,組成了馬歇爾、張志忠、周恩來三人的談判小組;另一方面,美國通過魏德曼又把大量的武器賣給蔣介石,使得蔣介石肆無忌憚的在全國各地制造摩擦。
1946年6月內戰全面爆發,國民黨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為了爭取革命的成功,實現人民的解放,中共中央作出重要的戰略決策:“向北發展,向南防御。”明確指出:“只要我黨能控制東北及熱察兩省,并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斗爭,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歷史也已證明黨中央這一英明決策是正確的。第二年,局勢發生了有利于我黨的轉變,蔣介石被迫改變戰略,從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重點進攻我陜甘寧和山東,均無果而終。到1947年7月,人民解放軍總兵力上升到195萬人,國民黨軍隊總兵力下降到373萬人。在1948年9月所召開的西柏坡軍事會議上,毛澤東特別強調,我們的戰略方針是打倒國民黨,戰略任務是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由游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建軍500萬,殲敵正規軍500個旅,5年左右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
在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動了震驚世界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殲滅、改編國民黨軍隊154萬余人,基本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三、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
吳志遠認為,解放軍能夠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共有四點:
第一,戰術靈活,善于集中優勢兵力。解放軍敢于大踏步的前進和大踏步的后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戰術靈活善變,能在戰場局部集中優勢兵力。而國民黨控制著廣大的淪陷區,處處受到牽制,雖有兵力總數上的優勢,但是無法在關鍵區域集中兵力。
第二,善于化敵為我。解放軍善于化敵為我,優待俘兵,并將其納入自己的隊伍中。當時陳毅總結了一條經驗,我們華東野戰軍為什么迅速壯大?就是會用俘虜兵。華野當時總結了經驗,叫“即俘、即補、即戰”,也就是上午俘虜,中午補充到解放軍的部隊里,下午就參加作戰。同時將黨的思想,黨的主張通過建在連上的黨支部傳播給每一個士兵,從而使士兵從根本上能擁護黨的領導。
第三,充分動員群眾支援戰爭。共產黨的組織深入到了解放區的每一個村莊,每一個村子里都有黨支部、村委會、民兵武委會、婦女救國會以及兒童團。每一個村子里通過這五個組織把每一個老百姓都完全地動員起來,充分利用民眾力量組織起自己的戰爭機器。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支援前線的民工都超過了百萬。
第四,統一戰線。統一戰線是指不同的社會政治力量(包括階級、階層、政黨、集團乃至民族、國家等)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為了實現一定的共同目標,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組成的政治聯盟。 吳志遠通過講述我黨的地下工作者在革命戰爭中發揮的重大作用闡述了統戰工作的重要性。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課程的最后,吳志遠總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第一,標志著中國近代百年屈辱史結束,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第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也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第三,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
在回顧了解放戰爭的背景、國共兩黨的博弈、解放戰爭的過程后,吳志遠說:“我們今天更應該從黨史中汲取前進的力量,自覺做到兩個維護,增強四個自信,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從而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我們應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