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萬里走單騎——遺產里的中國》第二季在北京周口店遺址考古百年紀念活動現場宣布正式啟動拍攝,開啟全新的12處中國遺產地之旅。
在第一季節目中,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帶領 “布鞋男團”深度探訪了10個聯合國評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地和2個正在申報世界遺產的遺產地,從實證5000年文明的良渚古城遺址到審美朝圣之地的西湖文化景觀,從國際文化交流碰撞的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到被老外譽為“天地之中”的登封古建筑群,從蘊含中國美麗鄉村生活智慧的皖南古村落到三千年爐火不滅的黃石礦冶工業遺產……節目第一季播出后收視率在文化類綜藝中排名第一,全網播放量達到2億次。
《萬里走單騎——遺產里的中國》第二季在人物組合與話題打造上迭代升級,讓語態更年輕、單期更聚焦、話題更新銳。嘉賓人物屬性升級,飛行嘉賓將邀約楊瀾、竇文濤、趙普等有文化屬性的主持人和國樂大師方錦龍等文化嘉賓傾情加盟,同時邀請有國風國潮范兒的“90后”青年進行代際話題碰撞,讓人物定位更清晰、人物構成更多元、人物關系更聚合。其中,“50后老單+90后年輕群體”互為引路人,在內容輸出上既有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橫向對比,也有讓歷史啟發關照當下的縱向對比;既以宏觀視野,統領節目主線,權威輸出,也從微觀層面,觸達世遺周邊,感知煙火。而世遺守護者聯盟也同步升級,以更有力度的方式出場,他們是世遺守望者、歷史揭秘者、考古發掘者、慕名旅游者、幸福居住者......節目將更加深入聆聽他們的真實故事,感受世遺地的溫度,通過與他們對話互動,拼湊出一個全新視角的遺產地。
《萬里走單騎——遺產里的中國》第一季以傳播促傳承,借助電視綜藝節目的形式,面向未來制定世遺的話語規則,讓公眾真正參與到文物的欣賞與保護中,實現知道、參與、監督、受益四個維度的認知與踐行,在媒體與公眾層面讓世界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真正“活起來”。從知、參、督、益到行、讀、創、辯,《萬里走單騎——遺產里的中國》第二季完成了主打概念與敘事邏輯的升級躍遷,更為深入且系統地回答了世遺是什么、為什么是世遺、世遺能做些什么以及整個過程的啟發與結果的反思這四個問題,而這四個問題也分別對應著內容打造層面的四個升級點,即創“開篇視角”、設“世遺聊天室”、造“藝術大事件”、繪“單行日。
不同于之前的棚內綜藝,《萬里走單騎》作為一檔世界文化遺產探尋體驗類節目,以厚重的文化為內核,以“走”為“輕出口”,以純戶外體驗類紀實的創作方式對節目的內容及表現形式進行了全新升級,將文化與綜藝這兩種形式進行靈活嫁接,創新式地以 “文化+綜藝”的手法,兩種風格的優勢互補,使節目呈現出1+1>2的效果。此外,節目還利用無人機拍攝、3D動畫情景重現等新技術手段,讓世界遺產地風貌更立體地呈現在觀眾眼前,讓觀眾更直觀的了解世界遺產。
第二季還將助力文旅文創,衍生“世遺文創設計”;打造世遺城市名片,開設“世遺文化大講堂”,聯合多方打造專屬世遺地的“世遺文化大講堂”IP。以單霽翔為文化講堂代表,每年輸出3到5場與世遺主題相關的文化講座;聯合遺產地,尋找最佳契合點,助推當地世遺,遺產文化經濟出圈;借勢文化學者/嘉賓藝人,花樣互動跨界造勢。巧妙借勢文化學者的專業圈層,嘉賓藝人所在領域,聯動文化圈、藝術圈、時尚圈、粉絲圈等跨圈層多向互動;事件觀點前置,年輕嘉賓當下話題入手,當地學者層層答疑、老單課堂互動問答;聯動平臺品牌營銷,多維立體化傳播,關聯多平臺,強化品牌歸屬感,定制化營銷垂直轉化。開創打卡安利新形式,形成世遺地追逐熱潮。
同時,單霽翔新作《萬里走單騎:老單日記》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發行,也在本次活動中正式發布。全書以文化遺產傳承、利用和保護的故事為經,以“老單”在9個省份、12處遺產地參加《萬里走單騎——遺產里的中國》第一季節目錄制的見聞和隨想為緯,講述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找和守望中華文化根脈的故事,也再一次讓人看到了中國文化遺產的美與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