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檔聚焦真實法醫職場紀實節目《初入職場的我們·法醫季》自開播以來便受到觀眾的熱烈討論與喜愛,節目不僅帶觀眾走近真實的法醫工作日常與內心世界,更帶大家感受到中國法醫先輩們對法醫事業的堅守與奉獻,看見了一條中國法醫精神的傳承之路。在新一期節目中,五位實習生在導師劉良、周亦武的帶領下,參與了“鄉村怪事疑云”模擬案件的實踐考核。節目通過呈現實習生們幾近“絕望”的真實工作狀態,映射了57年前的法醫工作者們用20年尋找一個真相的艱難與堅持,更透過劉良、周亦武對恩師黃光照先生經歷的分享,感悟法醫世代相傳“不忘初心,永不氣餒”的職業精神。
正義傳遞,法醫精神永不磨滅
上個世紀60年代,國內出現了一種因粗制棉籽油引發的群體性中毒事件,病情波及到了當時國內十余個省市,法醫前輩們用近二十年的時間才找到真相。在新一期《初入職場的我們·法醫季》中,5位實習生接受的模擬考核便是以該案件為原型。在整整一天的時間里,實習生們即使是走遍村莊,搜集查驗了村莊的水、油、石頭、棉花等等可能引起中毒的物品,抽絲剝繭地分析背后可能的有毒元素,也始終未能接近真相。一次次提出想法又一次次被否定,這不僅讓實習生愈漸毫無頭緒、陷入沮喪,也讓全程沉浸式參與的觀察嘉賓們深深感到:“要從紛繁的現象里去找一個真相,是漫長、痛苦、煎熬,甚至絕望的過程。”而面對這樣一份理解,導師劉良哽咽地說道:“絕望,就是我經常的表現。”但也正如劉良所說,法醫們有著“絕處逢生”的力量,因為他們的心中有著對真相的追求和對公正的堅守,法醫的職業理想與信念世代相傳。

實習生與行業代表們的合照
劉良和周亦武告訴大家,這一案件的考核對于他們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在這段歷史的背后,是以他們的老師黃光照為代表的法醫先輩們所走過的無比艱辛的探索之路。上個世紀60年代,由于當時的技術手段并不發達,實驗條件也并不優越,為了找出集體中毒背后的致病元素,黃光照等法醫學專家不斷更換樣本進行動物病理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并做好材料留存。就這樣,老一輩法醫在重重困難中迎難而上,百敗不折,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了二十年,“粗制棉籽油中棉酚含量超標”的真相才水落石出。

黃光照先生
法醫學從來不是一門坐而論道的學科,每一項工作任務都需要嚴謹細致的“匠人精神”和腳踏實地的深耕實踐。法醫的鑒定,往往是審判天平中重要的砝碼,不僅關系到犯罪嫌疑人的量刑定罪,還涉及到一個個家庭的安寧和社會的穩定。在不同的影視劇作品中,由于篇幅設置和劇情需要,觀眾往往無法真實完整地了解法醫尋找真相的全過程,因此對法醫的認識仍然隔著一層“濾鏡“,但是真實的法醫其實是一群堅守理想信念并默默負重前行的人。而劉良的哽咽,也正是因為通過這次節目,終于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并了解到真實的法醫。
不忘初心,法醫路上永不氣餒
“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法醫是一個世代相傳的行業。節目導師劉良與周亦武接過法醫先輩黃光照的衣缽,堅持奮斗、求真務實,成為行業翹楚之輩,如今,他們將自身的專業學識與實踐經驗傾囊相授,將職業精神傳遞給新一代的法醫們。在節目中,周亦武含淚寫下“不忘初心、永不氣餒”,這是中國法醫先輩們的堅定信念,也是新一代法醫秉承于心的雋語箴言。周亦武希望實習生們能夠在每一次考核任務中,切身去感受“為生者權,為死者言”的職業信仰,牢記法醫的初心使命與永不氣餒的決心。而實習生屈軼齡也深受感觸地表示:前人的努力,為現在的法學工作提供了諸多便利,作為法醫界的新興力量,他們也更加有責任將這一份工作接續下去,不斷進行科研工作,進一步完善教學課本,才能讓后人走得更遠。

導師劉良和周亦武
節目播出后,《法醫秦明》系列小說作者、安徽省公安廳副主任法醫師秦明在社交平臺發文緬懷致敬法醫前輩們,林幾、胡炳蔚、張其英、祝家鎮……正是這些初代學者的堅守與積淀,才能讓后代法醫在汲取寶貴經驗的同時更加收獲了一種超穿越時空的精神力量。
也正是因為有了法醫一代又一代的接續傳承,中國的法醫事業才能愈發欣欣向榮。“不忘初心,永不氣餒”,這不僅是對法醫前輩的致敬緬懷,也是傳遞給法醫后輩的不竭動力。中華民族也正是在這樣初心如磐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奮斗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