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美術學院(下文簡稱中國美院)的歷任院長名錄中,高世名有不少特別之處。首先,他是現今中國最年輕的美院院長,也是首任院長林風眠之后最年輕的中國美院院長;其次,他還是為數不多精研理論而非純藝術出身的美院院長;更為特別的,是他不僅研究傳統藝術和經典理論,更研究前沿科技、先鋒策展,將學院藝術和鄉土美育結合,打造了藝術教育的新課題。
人民文娛記者采訪高世名,恰逢中國美院建校95周年大會,學校組織了一系列藝術、學術活動。一天中,他不斷轉換身份:早上,他是大會主導之一,所有發言稿都自己撰寫;中午,忙著接待各方嘉賓;下午,他回歸學者身份,出席校慶中的學術活動,從達·芬奇講到趙無極,從經典油畫講到現代藝術;晚餐匆匆吃完,又化身導覽員,向媒體團介紹中國美院和相關展覽……等到一切結束,聲音也嘶啞了。
即便如此,面對采訪,講起中國美院的95年歷史,說到中國文藝的發展機遇,以及他與中國美院的點點滴滴,高世名依然滔滔不絕,引經據典,語速極快。藝術家許江對記者形容高世名“是自己見過腦子最好使的人之一”。許江,
·高世名(前右)與許江(前左)共同出席中國美院建校95周年大會
“1928年,蔡元培先生創辦國立藝術院,也就是中國美院的起點,當時他希望以美育代宗教,要以純粹的美喚醒人心。”高世名對人民文娛記者說,“近百年過去,藝術教育對中國社會的意義逐漸從啟迪人心向更深遠的方向發展,成為一種推動社會創新的能量。”
一入江南,便是三十載
1993年,17歲的高世名從山東濟南出發,奔赴杭州參加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院)的專業考試。凌晨1點先到上海,再轉車前往杭州。4個小時的綠皮火車,高世名很快就睡著了。過了許久,身邊突然多了很多聽不懂的方言,他睜眼一看,天已蒙蒙亮,一群人趕著鴨子就上了火車。
他被吵得有些煩,只能朝窗外看去。“這一看,驚呆了、美呆了。”那是江南的春天,成片的油菜花,黃綠相間,如同金色碧璽掉落在翡翠堆里。來到學校,“安安靜靜,充滿藝術氛圍”。那一刻,他想:一定要考進這所學院。
當年專業考試,高世名成績第一,他至今都驕傲于自己的學號:001。在中國美院,他從本科念到博士,研究領域從當代藝術到社會思想再到策展實踐??佳袝r,專業名錄上沒有想念的專業,他就自己撰寫一整套研究詳情遞交上去,結果得到校領導的認可,竟新開了一個專業方向,而高世名“自編專業”的故事也成為學校的一段“傳奇”。
1999年,時任中國美院副院長的許江舉辦林風眠誕辰百年活動,編撰《林風眠之路》一書。讀碩士一年級的高世名也在編寫團隊中。其他人都是挑好寫的部分做,唯獨林風眠從小時候在老家的過往,直到出國這一段沒人挑,“因為資料太少,我便撿了這段空白來寫”。在海量資料中搜集,前往各地調查,最終高世名出色完成了這段“沒人寫”的故事,也與許江建立起深厚的師生情。
2002年,高世名讀博士,暑假時又大膽向許江提出“地之緣”亞洲當代文化考察的構想,許江支持他實現了這個項目。
“這是中國藝術界第一次主動發起亞洲國家之間當代文化的學術考察和知識對話,明確提出了超越‘西方—非西方’二元框架的藝術研究模式,以‘雙重時間’的意象批判文化霸權,以‘全球/本土’雙輪驅動的策略探究主體文化建構的核心命題。”高世名說,“那時的國美就有這樣的氣度,這在當時驚到了很多人,他們并不知道這個方案是一個博士生提出來的。”
博士畢業后,高世名留校任教,從講師到教授,從浙江省教育系統最年輕的副院長到全國最年輕的美院院長。20年間,他創辦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是中國第一所當代藝術學院;打造美麗中國研究院,讓“以鄉土為學院”的藝術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如今,他又大力推動中國藝術“國學門”,開展“中華文明基因工程”研究……
院長之外,高世名的另一個身份是策展人。不論是中國美院的名家展覽,還是上海雙年展等大型活動,抑或是全球性的主題策展,他的創意總能引發行業熱議。去年,由他主導的“特寫——美麗中國的一百個藝術實踐展”在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開幕,展廳擺滿了大大小小的抽屜,每個抽屜里都藏著與藝術鄉建、城鄉發展、社會美育相關的現代裝置藝術。與藝術展同時進行的還有“尋謠計劃”,學院師生們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尋訪了800多位老人,采集到400多件民間音樂樣本,其中活化童謠40多首,舉辦了20多場童謠現場音樂會。還有美麗中國年度演講,12位參與者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故事……
· “特寫——美麗中國的一百個藝術實踐展”現場。
然而,多年策展工作也讓高世名看到了不少行業弊端:藝術批評的社會媒體化、藝術史坐標失效,以及藝術創新精神的匱乏……“坦率地說,作了這么多年策展人,我現在對這個領域相當不滿。”
于是,他又編撰系列叢書“行動之書”,系統地回顧、梳理了在策展領域的思想脈絡,從策展角度深入展現了過去20年的中國當代藝術。“策展人是當代藝術世界的核心生產力,我們必須通過策展去探討一種藝術實踐的新方式,去探索一種理解藝術教育的新方式。”
藝術不只是風花雪月,還有更重要的使命
人民文娛:中國美術學院建校95年周年,在近百年的歷史中,中國的藝術教育發生了哪些改變?
高世名:95年前蔡元培先生創建國立藝術院時,看到杭州西湖邊有那么多廟宇,就希望以美育代宗教,要以純粹的美喚醒人心。他對藝術教育有兩個期許:一是心靈之建設,二是生活之建設。
近百年來,我們的美育無論是知識上的掃盲,還是美學上的提升,都取得了巨大進步。在新世紀、新時代,藝術教育的意義也發生了一些變化。1928年,藝術教育對中國社會的意義更多是啟迪人心的修養之學;如今,藝術不只是風花雪月,也不只是陶冶性情,在今天的中國,藝術有更重要的使命——推動社會創新。
在我看來,藝術教育的使命就是引導心靈向上,推動社會創新。
·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人民文娛:要完成這樣的使命,需要中國的藝術家有怎樣的思考和實踐?
高世名:我經常跟學生們說,不要只是做藝術界的藝術家,要做世界的藝術家。藝術界是一個被規劃出來的美妙的小花園,只有世界才有大山、大水,才有浩瀚和壯闊?,F在我們的社會不需要那么多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家,需要的是無數具有創新能力、想象力去解決現實問題的藝術工作者。
這是我們學校培養人的基本目標。我們希望能帶起一股風氣,讓整個藝術界為美麗中國建設,為中國的高質量發展出一把力。
人民文娛:中國美院很早就提出“鄉土學院”這個概念,就是對“世界的藝術家”的踐行。
高世名:近些年來,中國美術學院倡導“以鄉土為學院”,把最具美院特色的下鄉采風傳統,轉換成社會感知行動。核心專業每年都要有兩次去各地采風,讓學生下鄉做社會調查、社會觀察,不但給風景畫素描,還要給社會畫素描。
我們做這些的目的就是讓年輕心靈能夠真正接觸到現實生活,成為一個現實主義者。藝術教育最關鍵的目的就是構造一個人的精神生活,完成自我。這個自我不是越來越窄的自我,而是要把自我放到真實的社會場景之中,在自己身上養成一種歷史感、現實感。
人民文娛: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兩個結合”,您如何看待“兩個結合”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
高世名:“兩個結合”對藝術教育非常重要。第一個在中國傳播馬克思《資本論》的是國學大師馬一浮,他1903年在國外游歷時買了英譯本的《資本論》,讀后在日記中寫道,“大快!勝服仙藥十劑,余病若失矣!”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史和社會史脈絡中有社會主義基因,馬克思主義把這個基因重新激活了,二者有很多共同的精神價值,比如平等觀。
中國藝術很長一段時間被當成士大夫、文人書齋里的藝術,傳統山水畫里很少有人的形影。但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充分展開,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方增先為代表的浙派人物畫派,將描畫帝王將相、金剛菩薩、花鳥草木的技巧用來畫撿麥穗的老農,讓最普通的人民形象躍然紙上,人物畫迎來中國畫史上的大興。我們國家以人民為中心,讓老百姓重新成為社會主體,每個人都平等都有尊嚴,這都是“兩個結合”在中國美術中的生動體現。
只要人的本能存在,藝術就不會消失
人民文娛:去年在中國美院開學典禮上,您演講的題目就是“做21世紀的文藝復興人”。現在,人類是否正要迎來第二次文藝復興?
高世名:文藝復興需要什么?科技昌明、文藝繁榮、工商發達、人才薈萃,現在我們都具備。第一次文藝復興借助了一個外因——大航海,現在互聯網就是21世紀的大航海。我們正在迎來的第二次文藝復興,不只是中國的文藝復興,還是中國開始對世界作出貢獻的文藝復興。第一次文藝復興,世界并不太平。現在,世界沖突不斷,更需要文化和藝術,因為它是一種反思的力量、和解的力量,會引導我們進入一個更加寬闊的世界,讓人類具有超越性。
·中國美院 “文明的互鑒”展覽現場。
人民文娛:那是否會出現下一個“達·芬奇”?
高世名:我覺得達·芬奇是個好例子,也是個壞例子。好例子在于他是藝術家里的藝術家,是藝術家中的最卓越者。壞例子在于,他獨一無二,可能再也沒有這樣的人了。今天,不但達·芬奇不可能出現,像愛因斯坦那樣憑個人天賦創造出一個公式改變世界的人,也不太可能出現了。
今天要想成為達·芬奇,至少要成為一個會拉小提琴的程序員,就是科學與藝術融合。這太難了,我曾做過一個艱苦卓絕的實驗,就是“黑客馬拉松”,讓藝術家和程序員一起完成任務,結果發現兩類人的壁壘非常厚。因為程序員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但藝術家的任務是不確切的。
福樓拜說過,藝術和科學在山腳下分手,山頂上會合。如今我們沒有做到融合,是因為還沒到山頂。
人民文娛:也有很多人擔憂,科學尤其像人工智能不斷發展,藝術創作也可能被機器取代,就像現在很多AI寫作、AI繪畫一樣。
高世名:對于這件事情,我是比較樂觀的。我認為我們應該同AI一起進化。在我看來,AI有兩種解釋,一個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另一個是藝術智性(Artistic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越發達,人的藝術智性就越高。AI不是藝術家,AI本身就是藝術品,在通用人工智能的時代,人們或許也可以借助AI,成為一個像達·芬奇那樣擁有更大天地和創造能力的人。
更重要的是,藝術是人的本能,只要人的本能存在,藝術就不會消失。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