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猶如一條長河,然而,“長河”不同之處所蘊含的信息與意義差別甚大。先哲孟子云:“觀水有術,必觀其瀾。”其實,觀察歷史亦然。滾滾長河,必須注意把握其中的波瀾壯闊之處,也就是它的幾個大的轉折之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握好這條長河的總體情況。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五四運動就屬于這樣的具有轉折意義的“波瀾壯闊”之處。
1919年5月4日,數千名熱血的北京青年學生走上街頭,游行示威,抗議北洋政府屈辱的外交政策。隨后幾天,抗議運動波及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等全國多地,連鎖引發一系列的罷課、罷市、罷工及其他事件。無疑,這是一場由愛國青年學生發其端緒,廣大工人、市民、商人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群眾愛國運動。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五四運動。
任何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發生的,欲完整把握和理解五四運動,必須將其放入此前后數年的歷史脈絡之中。五四運動發生前幾年,白話文運動與新文化運動已經展開,是為鋪墊;五四運動發生后數年,接連引發了整個中國的社會變動和思想革命,涵括了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婦女解放等諸多領域,影響至深且遠。因此,五四運動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場“波瀾壯闊”的思想革命和社會運動。
展開而言,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群眾愛國運動,充分發動了民眾,學生、工人、商人等各階層聯合起來,農民也有部分參加進來,斗爭矛頭直指列強和北洋政府,揭開了中國人民進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序幕;五四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認識到列強的侵略本質和軍閥的黑暗統治,同時,進一步提高了民眾反帝反封建的決心和覺悟,激發了先進中國人對改造中國社會的思考和探索,也推動了新思潮的蓬勃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五四運動揭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從此之后,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民眾的力量得到了廣泛的發動和組織,這不僅使五四運動本身具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內涵,也直接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階級、思想和干部方面的條件。
變革時代需要杰出人物,杰出人物也深刻影響著時代變動。1915年陳獨秀等人創辦《新青年》雜志(初名《青年雜志》),以此為陣地,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中國人,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在哲學、文學、教育、法律、倫理等廣闊領域向舊社會、舊思想、舊意識形態發起猛烈的進攻,并激發和影響中國人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愛國救國熱情,從根本上為五四運動的發生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智力來源。在五四運動期間,陳獨秀、李大釗等人通過發表文章和組織社團,與進步青年聯系,指導和推動了運動的發展。無疑,陳獨秀、李大釗是五四運動的領袖人物。
系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