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0日,清華大學為楊振寧設立的緬懷室外,眾人排隊悼念。(本刊記者 陳佳莉/攝)
10月的清華園,槐樹與銀杏尚未褪盡秋的斑駁,葉片已經被驟降的氣溫裹上了一層薄霜。這樣的天氣里,外墻爬滿藤蔓的清華大學科學館顯得更加肅穆??茖W館的一樓,119房間,在18日至24日被設為楊振寧緬懷室,黃白兩色的菊花從門口一直鋪到窗邊。
這棟樓記錄了楊振寧與清華跨越近百年的羈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楊振寧父親、算學系教授楊武之的辦公室就位于這棟樓的一層,走廊里有過年少的楊振寧奔跑打鬧的身影;2003年,楊振寧結束美國生活回到清華定居,在同一棟樓里擁有了自己的辦公室,投身高等研究中心(2009年改名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高研院)的工作。
《環球人物》記者到訪的那個午后,一位八旬老者噙著淚,獻上鮮花,雙膝跪地磕頭?!拔揖寐剹钕壬竺?,一直沒機會當面交流。”他輕聲解釋,“兩年前,我曾托楊先生的秘書將我最新的研究成果轉交楊先生。想來那時先生身體已難支撐,未能來得及回復,但我總算完成了一件心事?!崩先嗣锌祵?,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他的夫人則是清華大學物理系的老師。“我今天從家里帶了兩束花——老伴身體不好,由我作代表。別人鞠躬,我必須要磕頭,這是我心底最鄭重的敬意。”

為緬懷楊振寧,清華大學于2025年10月19日在圖書館開設楊振寧書屋。(本刊記者 陳佳莉/攝)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郁偉中走出緬懷室后,許久才平復情緒。他告訴《環球人物》記者:“一定程度上,楊先生改變了我的一生?!彼貞洠?972年楊振寧回國時,向周總理提議中國應重視基礎科學研究,周總理十分重視這份建議。次年,清華大學籌建固體物理研究班,錄取13人,郁偉中與后來成為清華大學校長的顧秉林等人一同入選。正是這次機會,為他的人生鋪就了新方向?!半m說我和楊先生同是學物理的,但他主攻理論物理,我側重實驗物理,他的研究高深,我未能完全弄懂?!庇魝ブ姓f,“他晚年一回國便給本科生上課,讓我們所有老師由衷敬佩。他教過的學生,至今還在回憶聽他上課的時光。他的貢獻難用一兩句話概括,但用‘偉大’形容絕不為過?!?/p>
高等研究院,“我的最后事業”
清華大學高研院,是楊振寧歸國后傾注心血的重要事業。
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中將人生喻為一出七幕戲,最后一幕是“返回童年,返回茫然,無牙齒,無眼睛,無味覺,無一切”。而楊振寧在歸國前夕卻說:“假如我的一生是一出戲,那么我實在十分幸運,今天不但我有牙齒,有眼睛,有味覺,有幾乎一切。而且我還有機會開始一個新的事業——幫助清華大學發展高等研究中心。清華園是我幼年成長的地方,我一生走了一個大圈。那么我的最后事業也將是我一生中特別有意義的一幕。”
這一幕的序曲,始于1996年初,清華大學希望效仿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模式,建立高等研究中心,為學者打造一個專注基礎研究的陣地。楊振寧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工作過17年,又是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世界頂尖科學家,無疑是中心負責人的理想人選。
當清華大學將構想告知楊振寧時,他欣然答應,并于幾個月后從大洋彼岸飛赴清華園,商討相關事宜。當時負責籌建工作的,是時任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顧秉林。據他回憶,楊振寧為此多次漂洋過海,單郵件往來就有數十封。從選聘人才、籌集經費,到確定專業方向與發展規劃,他都積極出謀劃策,“足見高研中心在他心中的分量”。
1997年6月2日,高等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次年6月,楊振寧受聘為中心名譽主任。聘任儀式上,他動情地表示:“我從小在清華園長大,對園里一草一木都有深厚感情。我愿在有生之年盡力幫清華大學發展,尤其讓清華理科重新立起來?!?/p>
從中心創建起,楊振寧就強調,世界上辦得很成功的學?;蛘哐芯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得有經費。為此,他親自牽頭籌措資金,先后注冊清華北美基金會與清華高研中心基金會,保障高研院穩定運行。
清華大學檔案館保存著楊振寧2009年4月27日給已擔任清華大學校長的顧秉林寫的一封信。信中說:“自今天開始,請把我每年的工資(一百萬元)的一半捐給高等研究院,另一半發給我。”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教授葛墨林與楊振寧熟識。他回憶,有一次與楊振寧在一起時,見他突然接到老友賽蒙斯的求助電話。賽蒙斯曾和數學家陳省身合作過,也是楊振寧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同事,后來沒完全走學術道路,反倒成了“傳奇對沖基金之王”。當時賽蒙斯高價包機來華,卻忘了提前向中國外交部申請。楊振寧放下電話立刻協助溝通,趕在賽蒙斯的飛機入境前解決了問題。也正是這次契機,賽蒙斯同意捐款,用于解決高研院來訪學者的住宿問題,這才有了陳賽蒙斯樓——這個名字亦為紀念賽蒙斯和陳省身的學術合作情誼。

2005年10月,清華大學陳賽蒙斯樓揭幕,前排左起依次為時任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楊振寧、賽蒙斯夫婦、時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主任聶華桐。(商務印書館2021年出版《楊振寧傳》(最新增訂版))
楊振寧對人才的培育與引進尤為上心。他不僅引進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延攬密碼學專家王小云,還邀請張首晟、文小剛等一批杰出學者加入高研院。
2011年,有人問起高研院的工作進展,楊振寧自豪地說:“今天看來,這個決定是對的……我們培養出來的本科生,出國以后,都在國外嶄露頭角。特別是在凝聚態物理方面,今天在美國,這個領域最著名的20個年輕科學家中,幾乎一半是清華走出去的?!?/p>
歸根居,“我當指路松”
走出高研院,《環球人物》記者一路往南,經過清華大學“二校門”,再穿過一片密林,便到了楊振寧生前的住所。
這棟乳白色墻面的二層小樓,由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設計。它雖比校園里其他略顯老舊的住宅精致些,但并不豪華。這片院落幽靜如昨,大門上沒有挽聯或憑吊的痕跡,依然留著過年時的“?!弊郑路鹨惶幨劳馓以?。
2003年底,楊振寧定居于此,將其命名為“歸根居”。他還寫下一首五言詩《歸根》:
昔負千尋質,高臨九仞峰。
深究對稱意,膽識云霄沖。
神州新天換,故園使命重。
學子凌云志,我當指路松。
千古三旋律,循循談笑中。
耄耋新事業,東籬歸根翁。
為這份“新事業”,小院與高研院之間這條步行十幾分鐘的路,楊振寧走了20余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朱邦芬是西南聯大“三劍客”之一黃昆的學生,后來在高研院與楊振寧共事多年。朱邦芬說:“據我觀察,畫了一個圓以后的楊先生,終點成為新的起點,心態反而變得更年輕了?!?/p>
比如,楊振寧以清華大學為作者單位發表了近30篇SCI論文,出版了幾本專著。朱邦芬曾經擔任《中國物理快報》主編,常在深夜11點后收到楊振寧的郵件,“耄耋之年的干勁令人驚嘆”。

2025年10月20日,歸根居的門上還貼著“福”字。(本刊記者 陳佳莉/攝)
再比如,郁偉中提到的“讓我們所有老師由衷敬佩”的上大課。定居清華的第二年,楊振寧就應朱邦芬之邀,為100多名大一新生講授基礎物理課。每周兩次,他從歸根居走到第六教學樓,兩節課連講90分鐘,不點名、不限制離場。朱邦芬說,他當初試著向楊振寧提出這個想法時,心里很忐忑。“知名教授大多已不授課,更何況給新生上課?但先生爽快回應:愿意!”
不僅愿意,還要做到最好。楊振寧將授課過程形容為“表演”——“預先得有個設計,你這回預備講什么東西,而且你還得了解到,什么話聽眾容易聽進去?!闭粋€學期,他不僅常常站立授課,還會每周擠出幾小時答疑。
再比如,帶著年輕人成長。翟薈是楊振寧歸國后帶的唯一一名博士生,也是他最后一位弟子。楊振寧去世后,翟薈向《環球人物》記者發來許多想法,字里行間滿是悲痛。

21世紀初,楊振寧和翟薈(右)討論物理問題。(受訪者供圖)
翟薈記得,大三暑假的一個午后,他在高研院樓道打印時,偶遇同來打印的楊先生,簡短交流后,楊先生讓他回去讀一篇最新的實驗論文,之后再一起探討。就這樣,他拜師楊先生門下。翟薈感慨自己何其幸運,能在楊先生“百年人生華章的最后1/4里,時常得到教誨”。
這幾天,翟薈翻看舊郵件,點點滴滴都難以忘懷:2015年,他通過了高研院的教授考核,楊先生祝賀他:“我相信你將自信且堅毅地面對未來的挑戰”;他發表一篇出色的論文,楊先生鼓勵他:“我期待你未來更好的工作”;2023年底,楊振寧在病房中仍叮囑他:“請繼續努力”。
“回到清華來,我又開始了新的旅程,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幫助清華培養一些年輕人……如果我能夠幫助他們走到正確的學習、研究的道路上去,這當然是一個很值得做的事業。”楊振寧曾這樣說道。
西院11號,“幫助中國人克服了自己不如別人的心理”
離開歸根居,《環球人物》記者沿著清華園的林蔭道向西穿行,路過幾棟爬滿青藤的老住宅樓,最終在一片略顯斑駁的院落前停下,這里便是西院11號。
1929年,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受聘到清華任教,一家三口于當年秋天搬入清華園西院19號。幾年后,西院擴建,他家的門牌改成了11號。在這座四合院里,楊振寧從7歲的孩童成長為15歲的少年,擁有了“非常美麗、非常幸?!钡囊欢紊睿?/p>
“那時中國社會十分動蕩,內憂外患,困難很多。但我們生活在清華園的圍墻里頭,不大與外界接觸。我在這樣一個被保護起來的環境里度過了童年?!?/p>
“在我的記憶里頭,清華園是很漂亮的。我跟我的小學同學們在園里到處游玩。幾乎每一棵樹我們都曾經爬過,每一棵草我們都曾經研究過……”
更深刻的記憶,藏在他與父親同行的小路上?!案赣H常常和我自家門口東行,沿著小路去古月堂或科學館。這條小路特別幽靜,穿過樹叢以后,有一大段路,左邊是農田與荷塘,右邊是小土山。路上很少遇見行人,春夏秋冬的景色雖不同,幽靜的氣氛卻一樣。童年的我當時未能體會到,在小徑上父親和我一起走路的時刻,是我們單獨相處最親近的時刻?!?/p>

1935年,楊振寧在清華園西院11號院中留影。(視覺中國)
楊振寧晚年定居清華后,好友賽蒙斯夫婦有一次來訪時問他:“弗蘭克,你不是在清華園里長大的嗎?你小時候住的地方還在不在?帶我們去看看?!睏钫駥帋е麄冋业轿髟?1號,卻見大門早已辨認不出,昔日寬敞的四合院住進了好幾戶人家,成了“黑黢黢的七里八拐的小胡同”。“后來我想,是不是給美國人看有點寒磣,可是又一想啊,不是,非常好,為什么呢?使得他們了解到中國要變成今天這樣子,不容易?!?/p>
楊振寧見證了這一切的變遷,更深知民族跋涉之艱難。他曾說:“我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幫助中國人克服了自己不如別人的心理?!?/p>
《環球人物》記者 陳佳莉
更多精彩內容
責任編輯:蔡曉慧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