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8 11:36:47
來源:環球人物網
作者:蔡曉慧
小號
中號
大號
衣食住行,以衣為首。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紡織作為支柱產業,“紡”出了無數人的溫情歲月,“織”就了物質文明不斷前行的美好前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從紡織業大國,逐步成長為全球紡織業強國。曾經只能用布票扯布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時代的洪流也為紡織業賦予了更多機遇和使命。
“今天的紡織業,可編織萬物。”四川省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省紡科院”)副總經理、正高級工程師蒲實,深耕行業37載,與行業一路同行的他,為紡織業的繁榮而感到振奮,“隨著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寬,紡織材料既可上天做飛機內飾、宇航員服裝,也能入海做潛艇內飾。”
四川省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正高級工程師蒲實
在紡織業“上天入海”的跨越式發展中,省紡科院亦一馬當先,成為了助推行業前行路上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步履不停 擦亮科研底色
2022年7月的一天,綿陽佳禧印染有限責任公司的老板又找到了蒲實,這次帶來了一個“難題”——希望省紡科院將織物連續印染先進工藝技術的前處理(包含退漿、煮練、漂白等)環節進一步優化,從用時1.5小時縮短為30分鐘左右。面對3倍的效率提升需求,蒲實接了招,“我們一起努力一定能達到這個水平。”底氣的背后,是該院對于創新技術研發的步履不停。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紡織業迎來大發展時期,印染企業遍地開花,可由于工藝技術缺乏以及污染物不當處理,印染也帶來了污染,苦了居住在印染企業附近的居民。
“守護綠水青山便是守住行業的根基和發展后勁。”蒲實說,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省紡科院,決定勇挑責任,研發印染新技術。同印染同行一道進行了系列技術攻關,織物連續印染先進工藝技術破土而出,為行業發展引入了創新活力,也促使印染企業一改“高耗能、高污染”的固有形象。
“該項技術讓印染企業擺脫了用染缸染色的傳統生產工藝,實現了從這邊進坯布而從另外一邊出成品的自動化處理生產加工。”蒲實介紹,這樣數字化、智能化、連續化的操作不僅極大地提升了效率,也使企業人工成本、污染治理成本大幅降低。如今,在省紡科院的大力推廣應用下,四川印染企業已基本實現織物連續印染先進工藝技術。
技術的革新帶來了市場競爭力,也帶來了綠水青山,蒲實給出一組數據:原來四川省內印染企業每條染色生產線每月只能生產80萬米,現在已經達到每月160萬米,如今平均百米耗水只需0.8噸、耗標煤只需20公斤,在印染行業規范條件(2017版)中,這兩項標準的上限分別為1.6噸和30千克,“國家新標準已經很嚴了,但我們實現了質的突破。”
依托此項創新技術,四川工裝面料的生產加工水平在全國遙遙領先,逐步成為全球工裝面料加工中心之一,每年10億米,四川工裝制造以綠色、高效的姿態走出了省門,更走出了國門。
“為了縮短印染工序,我們還開發了柔軟性涂料印染粘合劑,讓涂料印染代替了染料印染,生產出的工裝面料質量不降反增,進一步降低了印染企業的生產成本。”蒲實口中的這款粘合劑是省紡科院研發的眾多綠色生態紡織助劑之一。
作為紡織品生產加工最重要的原料,紡織助劑的優劣直接決定了紡織品的最終品質和附加值。“在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下,我們的產品推廣難關重重。”蒲實坦言,近年來,歐美國家對紡織助劑的要求不斷提高,對于標準也不斷調整。
在如此情形下,省紡科院咬緊牙關,選擇迎難而上,通過不斷改進制備工藝、替代部分原材料,同時一并改進產品研發規劃,硬生生闖出一條路,“如今,我們研發的30余種助劑應用到紡織品上后皆能達到生態紡織品標準100(Oeko-Tex Standard 100)的要求。”蒲實介紹,省紡科院全力打造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四川益欣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也已具備年產各類紡織、印染助劑及其他精細化工產品上萬噸的能力,市場覆蓋全國各主要紡織、印染加工省市及部分東南亞地區。
在不斷提倡綠色環保的今天,省紡科院又將綠色生態紡織助劑的觸角延伸至了再生資源領域,破題廢物回收綜合利用。
“我們常見的礦泉水瓶等塑料,其實可以經過處理,轉化成再生滌綸,用來制作衣服。”但背后難點重重,蒲實說,由于這種再生滌綸纖維纖度和強度離散性偏大、分子量不均勻,在印染時很難染勻、染透,屬于世界性難題。“我們為此研發出的防泳移劑,結合再生滌綸纖維生產、印染工藝技術的相關技術攻關,讓再生滌綸纖維織物的染色效果達到了普通滌綸纖維織物染色效果。”蒲實驕傲地說,四川的再生滌綸印染加工水平也因此躍升至國際領先地位。
不斷攀爬技術高峰似乎成了省紡科院的代名詞,成就的背后,是該院對成為紡織行業綠色、節能、生態發展驅動引擎的不懈追求,如今,該院作為西部領先的綜合類紡織研究院,在高性能化學纖維、綠色生態紡織助劑、清潔化印染關鍵技術及工藝的研究與開發領域首屈一指。“我們的高新技術產品不但覆蓋了國內中西部,還遠銷華東、華北、華南等紡織傳統優勢區域。”蒲實的眼睛里閃耀著自豪的光芒。
一次次技術的革新,也為川內印染企業高效發展奠定了基石,“以綿陽佳禧印染為代表的幾家川內大型印染企業,每年利稅都相當可觀。”蒲實說,企業之所需,也是省紡科院責任之所在,“既然佳禧以及其他印染企業主有效率提升等需求,那省紡科院必將繼續發揮科研本色,優化技術水平,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
合作共享 點亮行業圖景
能夠利用技術革新幫助到企業發展的成就感,對于蒲實來說,要追溯到1985年。那年8月,愛好紡織業的他走進了省紡科院的大門,“剛入行時,還是有些迷茫的,當時紡科院很多優秀的前輩帶領著我一起做技術研究,攻克難關。周邊很多企業也會找過來,請我們幫助解決難題。”在與前輩的共同攻關下,諸多技術成果真正惠及了企業,助推了行業發展,也讓蒲實內心產生了一種發揮自身價值的滿足感。
2021年12月22日,蒲實在四川宜賓絲麗雅集團指導科研技術工作
“點點滴滴的成就感積累至今,教會了我一個道理,技術只有分享才能讓行業發揮更大的魅力。”蒲實認為,行業人共襄盛會,碰撞的是當下,更是未來。
在蒲實的辦公桌前,堆疊著好些文件,這其中,有某市的輕紡行業發展方向研究報告、某市的苧麻產業發展規劃、某集團的纖維素纖維產業協同搬遷項目“三評一書”論證報告……封面的下方,齊刷刷的印有“四川省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落款。
“近些年來,我們不斷加大對外開放交流,主動分享技術,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撐的同時,廣泛開展產學研協作,助推產業的集聚升級與高質量發展。”令蒲實津津樂道的,是去年在四川、浙江兩省主要領導的見證下,省紡科院與全球最大的紡織品加工貿易基地紹興柯橋區政府簽署了“四川——浙江深化東西部戰略合作協議”,順利搭建起東西部紡織產業合作的橋梁,形成了更加豐富的產學研創新內涵,筑造了深耕產業聚集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更高平臺,也為行業同仁匯聚合力、協調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2022年7月13日,蒲實(中)在實驗室參與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印染產業集聚中心企業提出的共性技術研究工作
在與浙江相關紡織企業的合作中,省紡科院的高新技術產品獲得了“滿堂彩”,“很多企業老板憑借我們的技術解決了切實難題,在行業大會上逢人就夸我們。”在相較沿海城市,紡織業發展受限的內陸地區,能夠研發出被沿海紡織人稱羨的產品,這對于蒲實與同事們來說,是莫大的榮譽,而這,也更加堅定了省紡科院加快科研腳步,輻射行業企業,助推我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信心。
行業的長效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省紡科院不僅主動分享技術,也積極分享技術知識,與多家企業、高校簽訂合作協議,為企業培養技能人才,為高校學生授課并提供實習場地和崗位。
“此外,我們設立了四川省財貿輕化紡工會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通過傳幫帶,近兩年培養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二名,高級工程師、中級工程師各三名。”在蒲實看來,紡織行業雖歷史悠久,但具備旺盛的生命力,這生命力,在技術的創新研發與薪火相傳下,必將生生不息。
擁抱市場 解鎖“長青”密碼
一入紡織,便未離開,走過37個四季輪回,從技術員到工程師再到高級工程師,蒲實一路成長,也一路因省紡科院的輝煌時刻而感動。
他至今猶記得,201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作為“聚苯硫醚(PPS)纖維產業化成套技術開發與應用”項目第一主研人的總工王樺接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獎狀的那一幕,“這是我院歷史上的最高獎項。”蒲實說,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省紡科院成功攻克PPS短纖維和長纖維的制備技術,突破“卡脖子”難題,成為繼美、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生產PPS纖維,并擁有其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滿足了眾多行業迫切需求,“如今,PPS纖維的國產產能已經完全能滿足國內需求,且走出了國門。”蒲實說道。
與這項榮譽一并展現在省紡科院的,還有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29項,150余項科技成果,30多項國家授權發明專利……
諸多榮譽背后的“密碼”,是技術對市場的主動擁抱,蒲實說,“只有不斷滿足市場需求,經過市場的檢驗,技術研發才能更加有的放矢,科學技術才能更加爐火純青。”
蒲實回憶,尤其是2001年轉制為企業以來,省紡科院緊抓機遇,更加立足于市場需求,為解決行業企業發展難題,積極開展新產品的研發和技術的創新,不斷強化研發隊伍建設,打造有市場競爭力的核心產品,并在與客戶的需求改進、優化溝通中,動態調整技術科研方向,逐步在原材料優化、綠色可降解、節能環保等方面占據優勢。
轉制21年來,省紡科院的主要客戶不斷積累,覆蓋浙江、山東、江蘇、福建等多個省份,客戶單位有80余家,間接助力客戶利潤提升5億元以上。
2021年5月20日,蒲實(左一)為福建省石獅市印染企業考察團介紹紡科院新技術新產品
“如今,我們迎來了第二次難得的發展機遇。”蒲實介紹,并入四川振興集團后,集團的金融活水再次讓省紡科院的技術科研煥發新活力,“我們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和自主品牌產品市場占有率也會借此再上一個新臺階。”
機遇之下不乏挑戰,“四川振興集團在企業管理、發展目標等方面要求很高,我院作為科研屬性的轉制院所,在經營管理、高質量服務市場、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面與集團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對于挑戰,蒲實與同事欣然接受,一如遇到技術難關那般,快速地找到了攻克方向,蒲實談道,下一步,省紡科院將堅定融合發展道路,依托集團的支持,加快綠色印染助劑產品的轉型升級,推進高性能纖維制品的成果轉化,在紡織新材料、印染新技術等領域立足行業發展需求,開展關鍵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發,從而為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引領。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一批批紡織人用勤勞、奉獻與擔當成就了中國紡織業“衣被天下”的格局與氣勢。發展的洪流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正成為現代中國紡織業的關鍵詞。承接時代命題,蒲實所在的省紡科院用切實行動,交出了一份節能環保高效的優質答卷,但這張答卷還未到終章,“我們會繼續用扎實的技術、堅實的態度、殷實的追求,為行業鋪就更多條通往創新發展的康莊大道。”展望未來,蒲實目光堅定。(作者:蔡曉慧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