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2 14:30:41
來源:環球人物網
小號
中號
大號
中國是酒的故鄉,有著悠久的釀酒工藝和歷史。從先人拾得谷物釀制成酒,到文人墨客借以抒懷娛情,再到如今家家戶戶團圓宴飲,酒早已融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當下,白酒產業在不斷創新中蓬勃發展,而在這背后,也有一批批研究院所與企業在為其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四川省食品發酵工業研究設計院(以下簡稱“食研院”)正是其中之一。
作為從釀酒研究領域成長起來的現食研院副院長,劉念是這一過程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于他而言,能成為助力中國白酒行業發展的一份子,是最開心的事。
劉念(實習生 李怡薇/攝)
與產業同行
“這柜子里的酒,是我的師父留下來的,一代代相傳,有些已經很老了......”走進劉念的辦公室,玻璃柜中的藏酒引人注目。這些滿載歷史感的白酒,也正是食研院發展的剖面。
1942年,食研院的前身——中央工業試驗所糖酒研究組成立,當時,蔗糖是重要的戰略物資,而制糖的剩余產物則被用來制作酒精,食研院便由此與釀酒研究結下不解之緣。
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內白酒行業的發展還處于“眼看鼻聞手摸腳踢”的階段,只能靠感官經驗來判酒的品質,為此,引入科學技術,制定通行標準,便是行業里的一件大事。
如今,茅臺、瀘州老窖和汾酒,分別作為醬香型、濃香型和清香型白酒的代表為人熟知,但在那時,人們卻沒有這樣清晰的區分意識。“大家喝這三個廠的酒的時候,能明顯感覺到不同,但是具體不同在哪?又為什么不一樣?”劉念說,這就需要香型查定。彼時,食研院的前輩們,便是先行者。
1958年,食研院主導完成了國家一五計劃《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下的“三大基本香型白酒查定”中的“瀘州老窖試點”工作,率先總結出《瀘州老窖大曲酒操作法》,并出版國內第一部白酒專著《瀘州老窖大曲酒》,自此奠定了中國濃香型白酒定級標準。
隨著香型的查定,瀘州老窖的白酒釀造技術,也被毫無保留地推廣至全國,影響并塑造著一批批白酒釀造領域的人才。
同時,伴隨技術的進步,酒體中微量成分的分析研究也成為行業內的一項重大課題,對這些微量成分進行梳理歸納,便能有效探究出其對于香型形成的作用。當前,醬香型白酒能測出一千多種微量成分,但從零開始的那一步,食研院同樣走在了最前面,“那時候技術還沒有現在這么發達,條件很艱苦,都是研究人員用拉絲機自制色譜柱來測量,就這樣也定量了108種、定性了136種微量成分,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秉持著這種敢闖敢試的勁頭,多年來,食研院開展的如名優白酒生產技藝規范制定、百年老窖微生物演變探索、濃香型酒主體香味剖析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究,也均在不同程度上為行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技術+服務的“多面手”
2001年轉制為企業后,食研院在白酒產業方面的業務范圍擴大了許多,并形成了成熟體系。而其服務成果,也成為多面助力白酒產業發展的堅實力量。
劉念介紹道,“智囊服務、科研開發、工程設計和工程咨詢、人才培養及技術服務,是食研院助力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幾個主要方面。”
“這里說的‘智囊’,主要是指為政府部門及行業協會提供專業咨詢。”劉念舉例說,“比如原先白酒行業屬于限制行業,我們便整理提交相關數據材料,向發改委提出建議,推動其從《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限制類中移除。”由此,此前四川省內白酒企業在擴能擴產、立項、環評等環節受到限制的情況,也得以改善。
此外,如參與編制產業規劃、制定國家和地方行業標準等,也是智囊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至于科研開發,劉念表示,事實上,轉制過后,食研院的研究方向從基礎研究更多轉向了應用研究,更注重切實解決工程問題。近年來,食研院已獨自承擔或聯合名優酒企共同承擔省部級重點研發項目30余項,推動傳統行業技術升級。
“服務企業,與服務政府不同,但也是我們這一時期的重點工作。對此,我們主要做的是工程設計、工程咨詢和技術服務。”劉念介紹,工程設計、工程咨詢業務是食研院的核心競爭優勢之一,也是其效益最佳的部分。截止目前,完成的白酒廠工程設計和工程咨詢項目已達200余項,工程案例基本涵蓋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在全國同行業樹立了一定的權威地位。
而不同于工程設計、工程咨詢業務是“大動作”,技術服務則聚焦產品開發、技術提升、分析檢測等內容,進行點對點個性化定制。“比如為沱牌舍得開展的8000余口窖池的質量評估服務、郎酒濃香窖泥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劉念補充道。
在服務政府與企業之外,食研院也格外注重人才培養。
自上世紀70年代末,食研院便已經開始從事行業人才培養工作,至今已舉辦酒類技能培訓班近百期,培訓人員近萬人,在業界有“中國酒業的黃埔軍校”一稱。
“現在市場上有很多行業人員的培訓,但我們是川內資歷最早的,也是目前唯一擁有合規資質的社會機構。”劉念說。
不摒棄傳統,更不懼怕創新
如何平衡繼承傳統和科技創新的關系,是所有傳統行業發展過程中繞不過的問題,白酒行業亦是如此。
但對于劉念來說,繼承傳統和科技創新從來都不矛盾,“繼承傳統是根,科技創新是魂,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而這正是食研院開展工作的理念。
在劉念看來,做科技創新,首先要搞清楚對象的運行機理,對有把握的東西才能進行創新,并且要大膽地創新。其次,傳承的東西不能丟,其中原理性的部分,更是不能輕易改變。
“目前來看,釀酒工藝中的發酵階段,只需要局部創新,而釀酒工藝的后段,如包裝車間的物流等,是我們進行科技創新的主要部分。”劉念介紹,由此,將信息化、智能化等融入生產,便成為創新的主要切入點。
在“基于‘四化融合’引導傳統白酒產業的升級研究與產業化示范”項目中,劉念帶領工作室團隊,研究出三項關鍵技術,兩套控制系統,以及兩套管理軟件和三個標準化體系。
“比如,原先酒廠對管路中的余酒處理感到很麻煩,不知道還剩余多少。但使用我們開發的酒庫系統,點擊相應板塊查看,操作便變得十分簡單。”劉念介紹道。
而至于其中應用于酒體設計工作中的“勾調大師APP”,也是該項目的一大亮點。作為國內首款白酒勾調APP,其通過大量內置數據,可以實現讓用戶在線上進行模擬勾調的功能。點選所需酒體,軟件便能據此給出具體的基礎酒與水的用量及食品用香料添加建議。應用于實際勾調工作中,避免了繁瑣的查表運算。
據劉念介紹,該項目整體經由推廣應用,已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項目研發的技術成果、軟件系統、標準化體系等在瀘州老窖、六尺巷等酒企應用推廣,累計已產生直接經濟效益約55億元。”
8月31日,食研院迎來80周年院慶。從糖酒研究所起步,如今的食研院已從單一著力白酒行業研究,發展成涉及酒類,調味品、肉制品、乳制品等食品行業二十多大類的綜合性研究所。
2020年,食研院身份再次轉變,進行公司化轉制。隨后,于2021年底成建制轉入四川振興集團。迎來新機遇的同時,也面對新的挑戰。
“以前主要是技術市場,不夠接地氣,現在更加注重消費市場,關注到消費者。”劉念認為,如何增強經濟效益,這是食研院面臨的挑戰。但正如它一路助力白酒產業發展的經歷,細心服務、勉勵創新,也定將開啟新的發展篇章。(馮小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