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國務院首席副發言人帕特爾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俄羅斯無法收回19世紀賣給美國的阿拉斯加。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則以玩笑口吻回應:現在戰爭不可避免。俄羅斯顯然不會選擇在當下與美國開戰。但雙方的隔空爭論起碼說明,美國“購買”別國領土的往事并不簡單,其中又經歷了哪些算計與博弈?
環球網關于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回應的報道。來源/環球網報道網頁版截圖
從東海岸13塊英屬殖民地發展成為囊括整個北美洲中部的大國。美利堅合眾國的擴張之路,表面上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兩次所謂的“抄底買地”,但無論是從法國手中“購買”路易斯安那,還是從沙俄手中“購買”阿拉斯加,買土地這種好事,都不是那么簡單的,背后其實隱藏著大量的運作和算計。
英法都是美洲大陸的大玩家,也是歐洲大陸的老對頭。在北美大陸早期的殖民開拓歷程中,英國無疑占據了歷史聚光燈下最為顯眼的位置。但其實法國對這片新大陸,同樣抱有極大的興趣。公元1682年,在法王路易十四支持下,法國人拉薩爾從密歇根湖出發沿密西西比河一路南下,最終抵達了墨西哥灣。拉薩爾隨后宣布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為法國所有,并將其命名為“路易斯安那”,意為“路易的土地”。
巴黎勝利廣場路易十四國王雕像。署名/PhotoFires,來源/圖蟲創意
西進之路
——美國對路易斯安那的覬覦和暗中謀劃
英屬殖民地的定居者們早就開始覬覦路易斯安那土地上的財富。紐約的毛皮商人渴望深入西北去與當地的印第安部落進行交易,而南卡羅來納的種植園主們則希望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自己的莊園。
路易斯安那的版圖超出今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所涉土地面積相當于今日美國總面積的22.3%,與當時美國已有版圖面積大致相當。
這片土地一度轉手到西班牙人手中。以美國駐英公使魯弗斯·金為代表的美國政客認為:
“孱弱的西班牙帝國阻擋不住美國擴張的腳步,而西班牙政府也確實只是扮演著一位托管人的角色。美國一直鼓勵西班牙對該地區的掌控,只要在西班牙手中,美國就可以采取移民商業等和平的方式最終吞并該地區。”
1800年,拿破侖主政下的法國與西班牙簽署了條約,回收了路易斯安那地區的主權。美國人認為,路易斯安娜的門戶新奧爾良,是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農產品和外部工業品的重要通道,而密西西比河則是美國西部的商業生命線。對美國來說至為重要,如果強大的法國控制了這條河流,就意味著掌握了通向廣大內陸地區的鑰匙。美國人對此十分忌憚。美國第三任總統杰斐遜曾說:
“在地球上只有一個地方,誰擁有了它誰就是我們的天然的和經常性的敵人。這個地方就是新奧爾良。”
在他的親自操盤下,美國迫切想得到法國在北美最大的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地區,或至少是新奧爾良。
美國華盛頓特區杰斐遜紀念館內的托馬斯杰斐遜雕像。署名/Jaynes Gallery/Danita Delimont,來源/圖蟲創意
海地革命是美國政府等待許久的良機。
1789年,法屬圣多明各(今海地,下稱海地)爆發了革命,這處位于加勒比海地區的法國殖民地實施的是奴隸主莊園經濟,島上原本的印第安人早已因為屠殺和瘟疫滅絕,取而代之的是少數白人和大批非洲黑奴,種族矛盾和社會矛盾交織迎來了黑奴們的怒火。
拿破侖原本希望搞定海地革命后,進一步加強對路易斯安那的實控,從而建立起法屬“美洲帝國”,這一戰略與美國人通過貿易蠶食路易斯安那的擴張目標迎頭撞上。為了讓法國人深陷海地,美國開始以自由貿易為名秘密援助海地起義軍軍火等物資,越打越勇的海地人和黃熱病導致法國軍隊苦不堪言,也出乎拿破侖的意料。他給海地的法軍規劃的戰略,是以海地為跳板盡快去路易斯安那。軍事受挫打亂了這一計劃,法國財政也不能長時間支撐這場戰爭。事態在向著美國人預謀好的方向發展。可笑的是美國人一邊軍援海地黑人、消耗法國,一邊擔心黑人奴隸革命波及自己的地盤,稱海地是美國收到的“危險禮物”。
杜桑·盧維杜爾(1743—1803),海地革命領袖,1801年擔任“海地共和國”總統
通過海地黑人起義軍打擊法國后,剩下的就是如何在談判桌上吞下法國人手里的肥肉。
杰斐遜對當時拿破侖在北美的軍事活動和歐洲大國間的矛盾了如指掌,他威脅法國:
“我們將與英國皇家海軍聯姻,集中我們的注意力,將足夠的資金用在海軍建設上,與貴國任何敵對的國家一起協同作戰。”
美國政府的談判代表羅伯特·利文斯頓也故意流露出美國武力進入路易斯安那的想法。雖然法國人已經被逼入墻角,但歐陸強國的威力仍不容小覷,美國的算盤是采取“購買”領土的形式來最終確權,盡量在帝國主義戰爭中保持中立,左右逢源,撈取好處。
在海地受到的挫折,讓法國對美洲失去興趣,決定以2250萬美元出售整個路易斯安那,土地價格低于每英畝三美分(每平方公里七美元)。美方代表還價至1500萬美元后接受了拿破侖的提議。拿破侖出售法國在美洲的殖民地有其戰略考慮:一方面向美國這個新勢力釋放善意;另一方面考慮集中精力對付英國。雖然拿破侖擁有當時全歐洲最強勁的陸軍,英國仍對法國構成相當的軍事威脅。當英法戰爭爆發時,一個強大的美國可以牽制英國。拿破侖也可能希望美國支持大陸封鎖政策(禁止中立國和法國盟國與英國人進行貿易)。最起碼,拿破侖希望美國能在英法戰爭時期保持中立。
拿破侖畫像。來源/紀錄片《拿破侖》截圖
雙方簽訂的《路易斯安那購地條約》要求美國分兩次付款:首筆1125萬美元于1803年4月30日付款;第二筆375萬美元,并順便解決美國公民先前對法國索賠之紛爭。
美國收購路易斯安那的舉動看似是美、法雙贏。但彈冠相慶的一群政客似乎都忘記了,這片土地本不屬于他們,而是屬于那些仰天長嘆“法國人說俄亥俄河一邊的土地是他們的;英國人說俄亥俄河另一邊的土地是他們的——那么我們的土地在哪里?”的印第安人。
美國“購買”法屬路易斯安那后,隨即派出軍隊對當地的印第安人展開了血腥驅逐和屠殺,1811年,美軍在蒂皮卡諾大戰中,擊敗了印第安抵抗軍,處決了其首領特庫薩穆。隨后,美軍焚燒了印第安人城市“先知鎮”,殘忍地屠殺了城內所有的印第安人。僅僅兩年后的1813年,美軍又主動發起了“克里克戰爭”,克里克人徹底被美軍驅逐出了世代生活的密西西比河流域。
密西西比河全景。署名/milen69,來源/圖蟲創意
1830年,杰斐遜正式簽署一項法令,強制使用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土地“交換”河東的印第安人土地。而這項法令,將會由美軍“強制執行”。強制執行很快就變成了一場“屠殺”,印第安人被草草地趕出了自己的家園,很多印第安部落被付之一炬。
伴隨著法案的頒布,美軍對于印第安人的屠殺也達到了頂峰。從1830年到1890年,美軍發起了1000次專門針對印第安人的軍事行動,徹底摧毀了保留地外所有印第安人的定居點。大量的印第安人聚落就此成為“鬼鎮”。
1890年,滅絕印第安人的軍事任務也基本完成。可以說當時美軍很長一段時間的基本戰術,都是在屠殺印第安人的過程中形成的。除了正規軍之外,很多美國公司的“私人武裝”,為了強奪各種利益,也參與了屠殺印第安人,而被“私人武裝”殺死的受害者,往往不會被列入統計。
“購買”阿拉斯加
——美國謀劃“占領整個北美的重要步驟”
阿拉斯加原是俄國在北美最大的一塊領地。
俄國人將手伸向美洲,與美國的領土擴張目標并不符合。有學者認為,1812年俄國在舊金山以北建立羅斯要塞,成為19世紀初美俄關系緊張的根源。(注:彼時,舊金山還不是美國領土。)1787年波士頓地區的美國商人派出兩艘帆船載運貨物,首次前往美洲西北海岸向當地印第安人換取珍貴毛皮,然后運往中國廣州出售。美商多運走一張海獺皮,就意味著俄國人少一張海獺皮,而美商從俄屬美洲運走了大量的海獺皮。美國漁民在俄屬美洲的活動也很活躍,各種走私貿易盛行,以此達成對這一地區的滲透。美國人還在西北沿岸地區和印第安人進行貿易,這個貿易包括對印第安人出售反對俄國人的武器。
阿拉斯加位置標記。署名/Yarr65,來源/圖蟲創意
1799年,沙俄為了壟斷北美的皮草貿易,擴大其在北美的殖民規模,專門成立了俄美公司。1821年,沙俄對美國人的貿易施加了限制措施,美國國務卿在給俄國駐美公使的信中主張,美國人有在北美大陸西北沿岸地區與印第安人進行毛皮生意的權利,同時表示:
“也許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機來坦率而明確地通知俄國政府:世界將來的和平以及俄國本身的利益不能借在美洲大陸的任何部分建立俄國殖民地而得到改善。除去在美國以北不列顛的領地之外,南北美洲其余的地方今后必須歸美洲人管理……新興的美洲諸共和國和美國一樣不容許有一個俄國的鄰邦。”
美國移民不斷涌入加利福尼亞后,俄國的羅斯要塞完全處于美國居民點的包圍之中。隨著海獺資源減少,俄美公司開始虧損,維持羅斯要塞更加大了俄美公司的財務虧空,公司已成為沙俄政府的包袱。1839年俄美公司總管理處向財政部提出準予撤銷羅斯要塞的申請。
1853年沙俄為了擴大在近東的勢力范圍,向奧斯曼帝國發動了戰爭。英法害怕沙俄控制土耳其海峽,威脅它們在巴爾干半島的利益,于是支持奧斯曼帝國,對沙俄宣戰。英法聯軍遠征克里米亞半島,圍攻俄軍塞瓦斯托波爾要塞。1856年沙俄慘敗,被迫向英法求和。
沙俄處境不妙。一方面,戰事不利導致國內財政困難;另一方面,美國步步緊逼,俄美公司連年虧損。沙俄為了擺脫困境,少樹強敵,不得不收縮戰線。考慮到俄英矛盾才是俄國的主要矛盾,俄國幻想讓美國成為對抗英國的力量,于是沙皇決定將俄屬北美賣給美國。經過一番運作,1867年美俄雙方正式簽署協議,美國以720萬美元的價值“購買”了俄屬北美。當時阿拉斯加面積約151.88萬平方千米,折合4.74美元每平方千米。
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島嶼。署名/dvlcom,來源/圖蟲創意
因為阿拉斯加氣候寒冷、人煙稀少、當時也沒發現什么礦產,當時很多美國人和國會議員反對購地,這種民意與政治決策的差距,其實正反映了以國務卿西沃德為代表的美國政客們的擴張思想。西沃德認為美國的擴張要從大陸的領土兼并轉為海洋的商業擴張,擴張方向要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美國真正的目標是建立世界性帝國,購得阿拉斯加正是服務這一目標。時任美國政客外交委員會主席的索姆奈認為“購買”阿拉斯加是美國占領整個北美的重要步驟。兩人的角度不盡相同,但總的擴張目標是一致的。美國政府看到了阿拉斯加作為擴張基地的未來價值,和美國向美洲北部擴張勢力的現實需要。
阿拉斯加蘊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漁業資源。同時,阿拉斯加靠近北極,是亞洲到北美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美國在地緣政治方面賦予其重要的戰略價值。現在美國在阿拉斯加部署了大量雷達、衛星控制站,是美國最大的國家導彈防御系統防御基地。總的來說,1867年美國購買阿拉斯加僅花費720萬美元,卻給美國帶來大量的經濟軍事利益,可以說是美國“購買”式擴張領土的又一個典型。
被竊走的樂園
——阿拉斯加土著民族權利被取消
和路易斯安那一樣,阿拉斯加的交易最受傷的同樣是當地的原住民。根據2000年美國的人口普查結果,阿拉斯加州總人口中的15.6%為阿拉斯加的各土著民族,是美國各州中擁有土著人口最多的一個州。但美國聯邦政府和法院事實上根本沒有把阿拉斯加的土著民族視為自治的政治實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阿拉斯加發現了大量的石油,尤其是1968年發現了普拉德霍海灣大油田,石油公司迫切希望進行油田的開采并打算建造穿越阿拉斯加的輸油管道,以方便將石油運到美國其他州。阿拉斯加的非土著人口隨著當地經濟的發展迅速增加,這些以白人為主的非土著人口在推動阿拉斯加獲得州地位的同時,不希望在阿拉斯加有太多礙事的土著民族保留地,謀劃將土地全部劃入阿拉斯加州政府。
橫貫阿拉斯加的管道經過山脈和苔原。署名/Christopher Boswell,來源/圖蟲創意
這些因素促使國會1971年通過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個土地處理協議——《阿拉斯加土著民族土地權處理法》(以下簡稱《土地權法》),以確權誰擁有及控制土地和資源的問題。最終,除了門多塔卡塔印第安人部落生活的安妮塔島嶼保留地之外,所有土著民族的保留地權利都被取消了。
自《土地權法》在20世紀70年代實施后,阿拉斯加土著民族要求土著人權利與自治政府的呼聲就不斷高漲。一部分原因是美國本土的酒、毒品、電視等沖入并改變了土著人的日常生活;另一部分原因是《土地權法》將大量土著人村莊的土地和資產交給外來的公司實體來控制,這都讓土著民族的傳統生活和文化飽受沖擊。
如今,傳統土著民族的生存方式在阿拉斯加州仍然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政治話題。在環境保護與生存權的平衡中,誰有權利享有傳統的生存方式,是否要繼續這種傳統的生存方式,如何在分配自然資源之余,同時又尊重傳統、文化和生活,這些都是當代阿拉斯加州的各土著民族不得不面對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總的來說,美國充分利用國際機遇,以站隊敵對陣營相逼迫,用相對低廉的價格“購買”路易斯安那和阿拉斯加,是美國向太平洋方向進行領土擴張的兩大事件。如果把美國擴張領土的手段概括為“巧取豪奪”的話,那么這兩次購買可以視為“巧取”的兩個典型案例;通過美墨戰爭(1846-1848年)吞并了墨西哥領土的一半,則可視為武力“豪奪”的典型。正如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所言:
“我們整個的國家史就是一部擴張史。”
事實上,對外擴張是體現在美國政治文化中的一根永恒主線,也是我們今天理解美國外交史的一把鑰匙。
參考資料:
《美國通史(六卷本)》人民出版社,劉緒貽 / 楊生茂等編著,2002年10月
《美國史》商務印書館,【美】詹姆斯·柯比·馬丁 著,2012年5月
《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美國向西領土擴張史》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美】喬治·皮爾斯·加里森著。2022年10月
《阿拉斯加割讓問題研究》,董小川
《阿拉斯加出售與太平洋世界的形成》,董繼民,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利文斯頓與路易斯安那購買”研究》,徐睿,福建師范大學,2016年6月
《試析亞歷山大二世時期俄國出售阿拉斯加的原因》,于寧寧,內蒙古大學學報,2020年11月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