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沒有病,只是累了。”英國《每日電訊報》26日刊文稱,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的這一“診斷”是為了淡化該國再次成為“歐洲病夫”的輿論。上周,德國政府將2024年經濟增長預期從1.3%下調至0.2%。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在提交年度經濟報告時表示,德國經濟正處于“困境”,“我們從危機中復蘇的速度比期望中要慢。”一段時間以來,由于復蘇乏力,國際媒體紛紛重提德國成“歐洲病夫”之說。那么,究竟是什么困住了德國經濟?
“非常糟糕”和“令人尷尬”
“如果連聯邦政府都不能粉飾德國的經濟形勢,那么這個問題就不能再被否認了。”德國《法蘭克福匯報》24日評論稱,部長們的表述聽起來甚至相當嚴峻。哈貝克稱德國的經濟形勢“非常糟糕”,林德納甚至用“令人尷尬”形容這一現狀。德國《慕尼黑水星報》稱,歐洲正逐漸從危機中復蘇,經濟出現好轉跡象,只有德國落后了。
英國《旁觀者》周刊稱,德國經濟將在2024年第一季度重新陷入技術性衰退。這意味著繼去年經濟衰退并成為世界表現最差的主要經濟體之后,今年前三個月德國經濟將繼續萎縮。因此,有悲觀的預測者認為,由于面臨能源價格高企、借貸成本高企以及國內外對德國商品需求疲軟的長期困擾,德國經濟將連續第二年全面下滑。
比利時歐洲新聞稱,過去幾個月,德國一直被一系列影響經濟增長的問題困擾。在這些問題中,最緊迫的問題之一是房屋建筑業低迷。該行業新增訂單數量不容樂觀,因為一些客戶仍在應對疫情對家庭和企業的持續影響。歐洲央行提高利率也使得借貸成本更高,導致更多正在進行的項目被推遲或取消。能源價格方面,德國仍受到俄烏沖突的持續影響。盡管德國政府推出補貼政策支持制造業,但這些措施的長期有效性仍有待觀察。
與歐洲許多其他地區一樣,德國也受到農民抗議活動的影響,農民抗議政府削減農業柴油補貼。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稱,火車取消,航班停飛,公路被憤怒的農民封鎖……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德國今年開局坎坷。在一個以向工人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護而聞名的國家,大規模的罷工表明,困擾德國的問題有多嚴重。
結構性障礙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上周,數千家德國中小企業對疲軟的經濟發出警告,稱德國正在失去優勢。“每一天,德國都在失去保持國際競爭力的能力。經濟低迷是國內因素造成的。”一封由18個德國企業協會簽署的公開信中寫道。這封信的主要目的是敦促議員們放下黨派之爭,黨爭阻礙了一項為綠色投資提供稅收抵免的法案的通過。
CNN稱,德國執政聯盟內部的緊張關系阻礙了政策制定,加劇了企業的不確定性,并讓許多德國人感到,聯邦政府對該國的眾多問題幾乎沒有解決方案。這些分歧有利于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幾名很少涉足政治的德國企業首席執行官就極右翼對經濟構成的威脅發出警告。德意志銀行首席執行官塞恩稱,極右翼的崛起對德國的商業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此外,德國企業協會的公開信還列出了企業面臨的一系列擔憂,包括能源價格高企、勞動力短缺、數字化進程緩慢以及高稅收等。報道稱,德國的公司稅是歐洲最高的,超過29%,而其鄰國法國和荷蘭的公司稅約為25%。德國工商大會表示,與其他國家相比,德國公司的稅收負擔或能源成本較高,因此其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差。
《法蘭克福匯報》認為,德國經濟表現不佳的原因包括:逆全球化讓德國的出口經濟深受影響;能源轉型計劃不周,在開發出足夠的替代能源之前就想放棄核電和煤電;過去幾年積累的投資不足,聯邦政府更愿意將曾經充裕的資金投資社會福利,而不是用于推動國家轉型;官僚主義嚴重,行政管理往往不靈活,決策分散在多個層面,給新項目帶來不必要的困難。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研究員嚴展宇26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德國經濟增長面臨新舊兩個結構性障礙。舊的障礙是傳統汽車制造業受新能源汽車大量進口沖擊,本土產業轉型成本高、壓力大、周期長,優勢產業的經濟拉動能力不足。新的障礙是在歐盟綠色和數字雙轉型的指導原則下,德國經濟發展陷入了“產業發展過度綠色化”的怪圈,環保議題的重要性被過度放大,并成為國內黨爭的工具,經濟增長很多時候不得不為環保讓路。
“德國需要進行徹底的經濟轉型”
德國電視一臺24日在《德國經濟如何再次增長?》一文中提出,德國必須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目前德國汽車工業、機械工程和化工等行業面臨巨大壓力。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核心問題是——支持“老”產業更好,還是促進“新”產業更好?一些德國經濟學家呼吁重點關注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和環境技術等新興領域。
經濟學家還認為,“德國需要進行徹底的經濟轉型”。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弗拉茨舍爾表示,“德國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未來兩年,而是在未來10年重塑其工業。”政府已經采取試探性措施:增加對初創企業的投資,加快基礎設施項目的審批,并放寬對熟練工人的移民要求,以幫助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但要讓經濟走上新軌道,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然而,德國憲法對政府借貸有嚴格限制。荷蘭國際集團宏觀經濟全球主管布熱斯基說,“只要財政緊縮仍是主流,任何經濟改革幾乎都是不可能的。這意味著結構性變革將不得不來自企業界。”(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昭東 環球時報記者 崔瑾玥 任重)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