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維·威格森
1956年9月出生于以色列海法,計算機復雜性理論先驅,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清華大學計算機學科顧問委員會外籍委員。日前獲2023年度圖靈獎。
愛因斯坦說,“上帝不會擲骰子”,宇宙不是隨機的。艾維·威格森要證明這一點——雖然宇宙中的隨機性看起來無處不在,但連擲骰子都不是隨機的。“擲骰子得出的結果不是真正的隨機,完美的隨機是不可言傳、難以證實的。”威格森說。
利用隨機性研究,能讓計算機做更多的事,比如信息加密和預測未來。一方面,計算機產生真正的隨機數列,就能幫助設定完美的密碼;另一方面,以數學的力量“消滅”隨機性,獲得確定性,就能演算、預測各種復雜環境,最終預測未來。
幾十年來,威格森不斷接近目標,相信憑借計算機的算力,總有一天人類能真正馴服隨機性。他告訴《環球人物》記者:“我做研究純粹靠對科學和宇宙的好奇驅使,它們卻出乎意料地在實用領域產生了作用。”知名科技媒體《科技聚焦》撰文稱:“如果沒有威格森的研究,算力強大的智能手機就不會出現在我們每個人的口袋中。”加密貨幣的誕生,也有賴于他的研究。
內心住著那個沖浪小子
威格森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今年4月,美國計算機協會將2023年度圖靈獎授予他,以表彰他對計算理論,尤其是計算中隨機性作用的重大貢獻。以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圖靈命名的這個獎項,被稱為“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此前,威格森還與匈牙利學者拉茲洛·洛瓦茲共同獲得了2021年度阿貝爾獎。這是國際數學領域的最高榮譽,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威格森所在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曾是愛因斯坦及“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工作的地方。但同時獲得阿貝爾獎和圖靈獎的,威格森是全院、也是全世界第一人。
2019年3月14日,威格森(右)和美國數學家赫爾穆特·霍弗在紐約參加愛因斯坦紀念晚會。
圖靈獎的獎金為100萬美元(約合722萬元人民幣),與諾貝爾獎獎金差不多。威格森沒想到自己會得這個獎。他回憶得知自己獲獎時的場景:4月10日那天,“他們(圖靈獎組委會成員)讓我打開視頻上線。他們也是數學家,我還以為是要討論數學問題,就急匆匆上線了。剛一上線,他們就祝賀我,我才明白自己獲獎了。”獲獎消息“官宣”后,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戴維·紐倫堡問他:“您到底是數學家還是計算機科學家?”威格森說:“我兩者都是。我是理論計算機科學家,研究計算機科學的數學基礎。”
1987年,威格森開始對隨機性研究著迷。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就隨機性研究發表了一系列論文。1994年,經過大量的演算,他終于證明“隨機性可以被消滅”,也就是說,在理論范疇中,宇宙中的任何問題都有確定性,威格森找到了宇宙的“定海神針”。
威格森向《環球人物》記者解釋,隨機數最重要的特性是它在產生時,前后的數毫無關系。隨機數分為3類:偽隨機數、密碼學安全的偽隨機數以及真隨機數。而產生隨機數有多種方法,這些方法被統稱為隨機數發生器。
在研究中,威格森不停地給隨機數發生器“出難題”。他發現,問題越難,得出的結果越確定,便越能對復雜的問題進行干預和預測。這一研究可以被用于“預測股市走勢或計算風暴移動的路徑”。
威格森的研究影響了當下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眾多領域。正是因為在標準假設下,宇宙中的隨機性可以被馴服,所以那些包含隨機性、難以運行的算法,能夠被確定、被計算且被更容易地運行。普林斯頓大學教務長珍妮弗·雷克斯福德教授說,威格森對“什么東西可以有效計算”的深層問題給出了重要見解。該校計算機科學教授蘭·拉茲說:“他是理論計算機科學中最核心的人物之一。”
隨著研究的深入,威格森觸碰到這樣一個“燒腦”問題:如何讓別人相信某問題已被證明,卻不讓別人知道證明的方法。于是,威格森推演出新的偽隨機數發生器,成功研究出如何在不泄露信息的情況下證明信息的真實性,也即“零知識證明”。后來,這個方法成為加密貨幣的理論基礎。加密貨幣誕生后席卷全球,但威格森不為所動,繼續在數學世界中探索。
對于外行人,這聽起來十分復雜。但對于威格森,這是浩瀚的未知海洋,他用思考“沖浪”。在他的內心深處,還住著當年那個沖浪小子。他告訴《環球人物》記者:“我們對計算機計算的極限知之甚少,這就是我研究的核心問題。”
熱愛沖浪、足球和解“燒腦”題
1956年,威格森出生于以色列海法。他在海邊長大,酷愛戶外運動。
威格森回憶:“我的童年是在海法一個小小的社區中度過的,那時,我每天都與沖浪、足球為伴,尤其喜歡沖浪。小時候,我父親有許多關于解數學謎題的俄語書,閱讀那些書不僅滿足了我的探索欲,讓我后來愛上了數學,也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俄語。我的兩個兄弟沒那么喜歡數學,他們一個成了生物學家,一個成了電子工程師。”前些年,威格森依舊喜歡與孩子們一起去海邊沖浪,現在年紀大了,就愛上了散步。
安靜下來的威格森喜歡用腦,這源自他的工程師父親。他父親對世界充滿好奇,熱衷于解決智力難題,還經常給孩子們出題,尤其是“燒腦”的數學題。在威格森的記憶中,一同解難題是全家最開心的娛樂之一。
父親這種不斷挑戰自我、探索答案的性格,深深地影響了威格森。2021年,已經65歲的威格森在被授予阿貝爾獎時,特意提到了父親。“父親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他尤其喜愛挑戰難題,以及探究數學的基礎問題。他對數學基礎問題的愛好,如同病毒一樣傳染給了我。”
1970年,威格森考入以色列理工學院。這所學校有“以色列的麻省理工”的美譽,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齊名。愛因斯坦1912年倡議設立該校,并創建該校首屆學會,親任主席。
一開始,威格森填報的是數學專業,然而“父母讓我換專業,選擇計算機科學,認為這樣我畢業后更好找工作”。最終,威格森在兩個領域都深耕,收獲碩果。
1980年,威格森從該校畢業,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讀研。1983年,他完成題為《計算復雜性研究》的論文,獲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此后,他先后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圣何塞IBM研究院、美國國家數學科學研究所短期工作。1986年,他回到以色列,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當高級講師。1990年,他在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任客座副教授,1993年任希伯來大學計算機科學研究所主席。
授課中的威格森。
1994年,威格森因在計算復雜性理論方面的工作,獲得內萬林納獎。這是理論計算機科學方面的國際獎項。1999年,他成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2003年,他放棄希伯來大學教職,全職在該研究院工作。2013年,他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21年,又當選挪威科學與文學院院士。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教授奧德·戈德里克如此評價威格森:“過去40年中,他對計算理論的貢獻,是無出其右的。”
威格森從不吝惜與同行分享研究成果,他寫了本“入門手冊”,放在網上供人免費閱讀,希望吸引更多的學者加入。
威格森在學術上取得眾多榮譽,但平時的打扮非常隨意,經常穿著毛衣和長褲,腳上卻是涼拖鞋,如愛因斯坦般頂著一頭凌亂的銀發。他告訴《環球人物》記者:“我的一天基本是這么安排的——與合作者探討、參加班級研討會、閱讀論文,余下的時間,我就沉浸在思考中。”
威格森(中)參加學術活動。
不可能“每天都有新業績”
《環球人物》:您為什么對隨機性研究感興趣?
威格森:自古以來,人類就對隨機性著迷,并且不斷利用隨機性來解決問題。幾個世紀以來,統計學家和科學家一直在對隨機性進行研究。隨著電子計算機的誕生,人類利用隨機性能夠解決的問題也更加廣泛。
《環球人物》:在許多報道中,您被形容為一個“純粹靠興趣”搞理論研究的人。
威格森:我的確不是一個追求實用性研究的人,在實際應用方面,我沒什么動力。但是,利用我在理論研究上的結果提高算法效率,進而完成重要的計算任務,保證加密協議的安全,這些都有助于手機軟件和電子商務的發展。
《環球人物》:您一直喜歡與全世界的同行合作、指導學生。
威格森:我喜歡敞開心扉與人們合作,尤其喜歡指導研究生和博士生——在他們那個年紀,正是思維活躍、處于初始狀態的時候。
《環球人物》:對于立志成為科學家的中國年輕人,您能給出一些建議嗎?
威格森:我覺得年輕人應該通過嘗試各種活動和研究,來尋找自己熱愛的領域。一旦找到了自己熱愛的東西,就應該努力精進,追求卓越,使之成為自己的事業,而且你應該享受這份事業。
《環球人物》:在您看來,成為學術工作者,需要做好哪些心理準備?
威格森:對于學術工作者來說,大部分時候,我們的一天是以解題失敗而告終的。
成功當然非常誘人,但它是極為稀少的,我們得花大量時間去尋找。所以,如果選擇了學術道路,就得做好心理準備,我們無法實現(像其他行業那樣的)所謂高效的一天,每天都有新業績。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不斷探索,進行深度思考,期盼這些思考能讓我們距離那個目標更近一些。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