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銀發,高大、精神矍鑠。這是83歲的法國藝術家貝納·維內給人的第一印象。
作為法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觀念藝術家之一,貝納·維內首次在中國舉辦大型回顧展。 作為2024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文化旅游年和第18屆“中法文化之春”的重要文化項目,這個在中國首次舉辦的展覽,也是其在全球范圍內最大規模的個人回顧展。
在鳳凰中心超過一萬平方米的展覽空間中,觀眾可以看到藝術家以表演、繪畫、雕塑、攝影、聲音、電影等多種媒介創作的近180件作品。
面對一個煤堆,或者布滿黑色瀝青的硬紙板,或者恣意的線條,觀眾也許有點看不懂?或許,看不懂就對了。這次展覽的名字是“超越觀念與物質”,因為在貝納·維內看來,制作一些已經被藝術界接受或理解的東西是無聊的。
貝納·維內出生在法國南部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一位教師兼化學家。14歲時他聽了一場關于印象派藝術家的講座,由此認定藝術不只是在屋里畫一幅畫、做一個雕塑,而是要在藝術之上做一些超越性的東西。“我不喜歡創作那些看起來像別人畫作的作品。”
20歲時,他從垃圾堆中撿來褶皺、凹凸不平的廢棄紙板,抄起一桶工業油漆直接向紙板潑去,不用筆,而是依靠重力牽引油漆向下流動,他開創性地使用工業油漆在廢棄紙板上實現“重力繪畫”,這一創作一舉擊破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在當時世界藝壇的統治力。
這樣的創作緣于他曾在軍中服役,并被派往阿爾及利亞戰場。一次偶然機會,他在一個廢棄采石場改造的垃圾場中看到一條高9米、寬3米的瀝青從卡車中流出,如同黏稠的黑色瀑布向下傾瀉。這一場景激發了貝納·維內對黑色、廢棄、死亡等話題的關注。展覽現場就有該系列的代表作品《廢物》(1961),這種利用重力和偶然性進行繪畫的方法,對繪畫實踐本身和所有傳統觀念提出了質疑。
隨后他創作了《黑鏡》,表達出意識和身體之間的緊密關系。接著又創作了《管》,廢棄的硬紙管在藝術世界中被注入了新生命。即便是在六十多年后的今天,觀眾仍然可以透過展廳里的作品感受到那些日常材料流露出的生命韌性。
1963年,他創作了第一件沒有特定形狀的雕塑作品《煤堆》。此后他繼續在雕塑、“數學繪畫”、行為表演、新媒體藝術中引入“時間”“過程”概念,推動了未來藝術中的“非物質化”傾向。近年來,他以“不確定的線”等為概念創作的一系列大型雕塑受到全球公共藝術界追捧,被譽為世界觀念藝術的先驅。
“藝術家要思考藝術的本質。”他強調,“藝術的存在是為了質疑,是為了成為一個不斷發展的知識領域。這是藝術保持活力的唯一方式。它必須不斷發展,就像科學一樣”。
對于自己的這次展覽,他一再表示榮幸。“語言很難交流,但藝術是一種非常國際化的語言,它是最簡單的交流方式。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藝術在中法兩國的交流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作為展覽的中方策展人,鳳凰藝術總編輯肖戈表示,貝納·維內是一位不斷挑戰邊界的藝術家,盡管他的作品在繪畫、雕塑、行為等多種藝術形式之間游走,但始終不變的是這位藝術家對材料和觀念的深入探索。維內的作品是不同文化之間的橋梁,為共同的歷史和未來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
在剛剛結束的法國巴黎第33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一座聳立于巴黎奧林匹克水上運動中心的巨型雕塑吸引著很多觀眾的目光,這正是貝納·維內受委任為紀念2024年巴黎奧運會創作的雕塑《聚合:54.5°弧×14》。不久之后,同款雕塑也將永久落戶北京,作為他對中法建交60周年的致敬,“弧線在空中交織,形成一種開放而無限的連接,象征著不同文化與思想的交流共鳴。”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