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國副國務卿紐蘭赴尼日爾對政變軍方領導人發出“可能面臨主權風險”的威脅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8日也嚴厲警告尼日爾不要與俄羅斯或瓦格納合作,并稱“瓦格納所到之處,死亡、破壞和剝削會隨之而來”。美國強勢介入尼日爾局勢并發出軍事干預威脅在國際上引發激烈爭議。美國此舉被認為主要是為了增強對非洲的控制力,以便更大限度地攫取非洲資源,同時削弱俄羅斯等大國在非洲的影響力。8日,尼日爾政變領導人拒絕西非經濟共同體(簡稱西共體)和聯合國等代表團到訪。與此同時,西共體輪值主席國尼日利亞9日在西共體首腦峰會的前一天放緩聲調,聲稱盡管不排除對尼日爾政變采取軍事干預的可能性,但外交是解決危機的“最佳途徑”?!度A盛頓郵報》稱,尼日爾政變領導人“似乎在與西方的對峙中取得了勝利”。美國彭博社進一步分析稱,“全球南方”國家正在脫離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它們嘗試掌控自己的資源,規劃自己的未來。
“尼日爾正在脫離西方”
當地時間8日,布林肯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專訪時聲稱,華盛頓支持西非國家恢復尼日爾憲法秩序的努力,尼日爾政變“令人極其不安”。他稱,盡管尼日爾政變“可能不是由俄羅斯或者瓦格納集團煽動的,但他們肯定會利用這一點”。當天,布林肯還接受了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的采訪。在被問及“駐扎尼日爾的數千名美軍士兵何去何從”時,他表示,“無法對未來發表評論。接下來,讓我們拭目以待。”
法新社稱,實際上美國一直懷疑俄羅斯或瓦格納策劃了尼日爾軍方推翻當選總統、西方盟友巴祖姆的政變。此前,尼日爾的鄰國馬里已成為瓦格納的合作伙伴,并在外交上轉向支持俄羅斯;尼日爾的另一個鄰國布基納法索的軍事領導人也被認為與瓦格納有聯系。
此前一天,美國副國務卿紐蘭訪問尼日爾,她對尼日爾政變領導人發出警告,稱如果不恢復民主秩序,尼日爾“可能面臨主權風險”。紐蘭稱她與尼日爾軍方領導人進行了“坦率而艱難”的會談?!度A爾街日報》稱,這一說法在外交術語中實際代表激烈的爭吵和失敗。
“尼日爾正在脫離西方”,《華盛頓郵報》9日稱,西方以及西共體的威脅并未阻止尼日爾政變領導人。文章稱,與馬里和布基納法索不同,尼日爾被視為動蕩不安的薩赫勒地區安全的親西方堡壘。美國在此設立了無人機軍事基地。然而,在這個國家,特別是在社交媒體上,政變支持者(指民眾)采取了驚人的反西方路線。文章引述塞內加爾經濟學家西拉的話稱:“在非洲有許多這樣的國家,(政變)軍隊領導人被視為維護國家主權獨立,而不是民選政府,后者往往被視為西方的傀儡,他們多年來沒有采取任何行動挑戰西方新殖民主義秩序。”
對于美國介入尼日爾局勢,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8日在社交平臺上發文諷刺稱,華盛頓試圖在非洲國家推行與2014年在烏克蘭相同的策略。她稱:“紐蘭以為尼日爾可以和烏克蘭一樣:在塑料袋里放一些面包就可以愚弄人們?再也找不到像基輔這樣的香蕉政權了。”俄新社稱,扎哈羅娃指的是2014年基輔發生顏色革命,當時紐蘭親自到現場,為抗議者提供各種資助。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李海東9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強勢介入尼日爾政變事件,并非從一國進行考慮,而是從非洲及全球范圍內考慮尼日爾等非洲國家的地緣政治位置與外交走向,以及對美國在非洲影響力的沖擊。在美國確定大國競爭總體戰略的背景下,尼日爾客觀上成為美國在非洲與俄羅斯等大國進行角力的試金石。美國正在加大對非洲的投入,以便更大限度地攫取非洲資源,增強美國對非洲的控制。
軍事干預的結果是“災難”
“尼日爾軍方領導人拒絕談判,”據路透社報道,尼日爾軍方8日拒絕西共體、非盟和聯合國派代表團來訪的請求,從而抵制了來自美西方及地區要求其回到談判桌的壓力。尼日爾軍方譴責“針對尼日爾的侵略威脅的氛圍”,并稱考慮到國內民眾出現“憤怒”情緒,無法保證外交使團的安全。報道稱,西共體成員國領導人10日將在尼日利亞舉行峰會討論尼日爾問題,但尼日爾政變軍人無視西共體此前發出的軍事干預的最后通牒。
與此同時,鄰國馬里和布基納法索8日表示正派遣聯合代表團前往尼日爾,以表示“與尼日爾人民的團結”。這兩國強烈反對對尼日爾進行軍事干預,宣稱軍事干預就相當于宣戰。馬里外長迪奧普8日在與布基納法索外長魯安巴的會晤后表示:“我們看到在伊拉克和利比亞,這些國家曾被(西方)以民主的名義進行軍事干預,但結果是一場災難。”
此前對尼日爾局勢一直持強硬干預態度的西共體輪執主席尼日利亞放緩了語氣。尼日利亞總統發言人8日稱,總統提努布認為外交是解決危機的“最佳途徑”,但不排除進行軍事干預的可能性。當天晚些時候,法國外交部表示支持西共體和尼日利亞的聲明。法新社稱,法國顯然也放棄了之前的強硬態度,傾向于采取外交解決方案。
有分析認為,美法以及西共體放緩語氣,除了一些地區國家的激烈反對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尼日爾及地區其他國家民眾對西方干預的反感。“政變后的尼日爾,人們向‘解放’致敬,”法新社9日的報道令人驚異地“完全倒向”政變者一邊。報道稱,日前約3萬人在尼亞美舉行集會支持政變領導人。對西方來說,這次活動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表演,但在體育場內和街道上,民眾歡呼巴祖姆政府的結束。當地機械師提尼稱,“這是解放!”報道稱,許多巴祖姆政府的反對派稱,“在舊政權下,他們談論民主,但那只是說說而已。我們經歷的不是民主,而是獨裁。”西方《經濟學人》智庫2022年也將尼日爾列為“獨裁政權”之一。報道還稱,除了對巴祖姆政府腐敗的厭惡外,對其外國盟友肆意攫取本國資源的敵意也激起民眾的怒火。
非洲民調機構Premise Data8日公布在尼日爾政變后開展的首次民調結果顯示,78%的受訪者支持推翻總統巴祖姆的行為,73%的人認為軍事領導人應在相當長時間內掌權。
“脫離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
“叛亂中的非洲:第二次反殖民解放即將到來嗎?”澳大利亞記者丹尼斯8日在“今日俄羅斯”網站上撰文稱,從2021年起,西非版圖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在一系列政變后,一個又一個非洲國家開始清除前殖民主義帝國的痕跡。文章稱,非洲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也是地球上自然資源最豐富的大陸。但非洲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無法理解為什么非洲盡管擁有豐富的資源,卻仍然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地區。報道稱,此前布基納法索總統特勞雷參加俄非峰會時發表演講,譴責西方列強對非洲大陸的掠奪,并高呼古巴革命領袖格瓦拉的口號:“要么祖國,要么死亡!我們一定會贏!”
美國彭博社稱,如今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正嘗試掌控國內資源:加納加入納米比亞和津巴布韋的行列,將對制造電動車所需的鋰進行出口管制,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印尼歡迎中國而非美國到當地投資建設車用電池廠。印尼海洋與投資統籌部長盧胡特說:“有人(西方)可能會因為我們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而生氣,但我們必須生存。”報道稱,自二戰以來,美國和西方盟友制定的規則一直是世界秩序的基石,但被稱為“全球南方”的發展中國家正悄悄修改這些規則,試圖脫離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規劃自己的未來。(環球時報駐尼日利亞、美國特派特約記者 姜宣 蕭達 環球時報記者 丁雅梔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陶短房 柳玉鵬 陳康)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