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佩特羅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哥中關系正處于史上最好時期。
10月24日上午,哥倫比亞共和國總統古斯塔夫·佩特羅·烏雷戈抵達北京,開啟對中國為期3天的國事訪問。
從青年游擊隊員,到首都市長,再到一國之總統,佩特羅的一生,似乎也是哥倫比亞近幾十年歷史的縮影。
“他是一個進步主義者”
抵京后,佩特羅在機場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在當今世界秩序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哥倫比亞必須與日益多極化的世界建立良好關系。
中國社科院拉丁美洲所研究員徐世澄在接受環球人物記者專訪時表示,作為哥倫比亞的首位左翼總統,自稱是社會主義者的佩特羅是近年來拉美左翼崛起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是一名進步主義者”。
佩特羅曾在2022年8月的總統就職演說中強調:“我們要發展哥倫比亞的資本主義,但這不是因為我們崇拜資本主義。而是因為我們必須要先克服封建主義以及新形態的奴隸制。”這個說法顯然受到了歷史唯物主義史觀的影響。
2023年9月11日,佩特羅專程前往智利,參加智利左翼總統阿連德殉難50周年紀念活動。
·2023年9月11日,佩特羅(中穿藍色西裝者)在紀念阿連德總統的活動上與阿連德總統的女兒擁抱。
不久前,阿根廷右翼議員米萊在接受采訪時污蔑社會主義。佩特羅立刻在網上對此嚴詞駁斥,稱米萊的這一說法“和希特勒無異”。徐世澄認為,這體現了佩特羅身上的鮮明斗爭性。
2016年,徐世澄在墨西哥參加一個國際研討會,曾與剛剛卸任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市市長佩特羅有一面之緣。在短暫的交談中,徐世澄認為佩特羅對中國比較友好,思想也比較進步。而佩特羅此前的競選綱領也帶有顯著的民主社會主義色彩。這從佩特羅從政以來的內外政策也可見一斑。
·2016年,徐世澄(右)與佩特羅合影。
徐世澄說,2019年,委內瑞拉爆發政治危機,當時的哥倫比亞政府宣布支持委內瑞拉反對派領導人瓜伊多,直接導致委哥兩國在當年2月斷交。2022年8月26日,上任不到20天的佩特羅重新任命哥倫比亞駐委內瑞拉大使。3天后,兩國重新恢復外交關系。除此之外,佩特羅也積極與古巴、巴西、墨西哥等南美洲國家展開外交活動,并積極推動南美洲一體化進程。
2023年10月,中國新任駐哥倫比亞大使朱京陽向佩特羅遞交國書。佩特羅在會面時表示,哥中關系正處于歷史上最好時期,哥方正就加入“一帶一路”倡議進行認真研究,愿同中方加強能源轉型、基礎設施建設、綠色發展等領域合作,期待通過訪華深化兩國政治互信,推動雙邊關系取得新的發展。
徐世澄認為,自中國與哥倫比亞于1980年建交以來,兩國關系一直保持了健康發展的態勢。此次佩特羅訪華,或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使哥倫比亞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新伙伴。同時,兩國也可能在波哥大地鐵等項目上展開新的合作,從而進一步推動兩國在經濟和基礎設施領域的進一步合作。
就職時朗誦《百年孤獨》
很多人記得佩特羅就職時的一幕——他深情地朗誦《百年孤獨》的結尾語:“羊皮卷上所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復,因為注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在原著中,這句話代表了《百年孤獨》作者馬爾克斯對哥倫比亞的祝福:希望祖國歷史上多次輪回的悲劇不會再次重演。
作為一名馬爾克斯的書迷,佩德羅常說閱讀《百年孤獨》是一段“魔幻般的經歷”。早年作為游擊隊員的佩特羅,給自己取了“奧雷利亞諾”這一化名。這個名字就來自《百年孤獨》主角之一的奧雷利亞諾上校。書中的他是個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悲劇人物,曾為捍衛共和制度而發動武裝起義。青年時代的佩特羅,顯然是以此自詡。
1960年,佩特羅出生在哥倫比亞北部加勒比地區,這里也是馬爾克斯的故鄉。他的父親是教師,在距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40公里外的一座小城工作,學生多是周邊鹽礦工人的子弟。佩特羅也是在工人社區中成長起來的。
·8歲時的佩特羅。
佩特羅的少年時代在大量的閱讀中度過。他曾表示,馬爾克斯的作品對他的政治觀有著深刻影響,促使他開始關注哥倫比亞正在發生的社會變革。通過對社會的觀察,他對貧苦民眾越發同情,開始偷偷反抗學校中保守的天主教士,并秘密創建了學生報《人民來信》。與此同時,他也受到了當時風行南美洲的“解放神學”影響,開始系統地思考社會平等問題。
佩特羅成長期間的哥倫比亞正處于動蕩之中。1964年5月,左翼游擊隊與政府軍爆發交火,哥倫比亞內戰爆發。之后的幾十年里,各類武裝團體紛紛登場,佩特羅也卷入了這一歷史洪流之中。
1977年,年僅17歲的佩特羅離開學校,加入“4月19日運動”游擊隊。該游擊隊創建于1974年哥倫比亞選舉爆發舞弊丑聞后,其主要成員是青年知識分子。
·1989年,正在為陣亡的游擊隊員送葬的“4月19日運動”成員。
“4月19日運動”的主要訴求是恢復哥倫比亞的民主選舉。同時其成員也參與一些“劫富濟貧”的行動。1979年新年夜,該運動成員通過地道,從政府軍的軍火庫中奪取近5000件武器,擁有了進行武裝活動的能力。此后,“4月19日運動”有過一些有爭議的行動,包括1985年12月襲擊哥倫比亞司法大廈,造成不少平民傷亡。
1985年10月,,佩特羅在游擊隊地道中被哥倫比亞警方逮捕。佩特羅說,他為了避免被俘,往自己藏身的地道里扔了一顆手榴彈,但一名在場的士兵救了他的命。1987年2月出獄后,他參加了“4月19日運動”與政府的談判,最終促成了該組織于1990年轉型為議會政黨。佩特羅也代表該黨當選議員。
1994年,佩特羅因收到死亡威脅,被迫離開哥倫比亞。他被任命為哥倫比亞駐比利時大使館外交隨員。在比利時期間,他在很短時間里完成了環境與人口研究的本科和碩士學位。1997年,他返回哥倫比亞,并多次當選議員。
2010年,在首次競選總統失敗后,佩特羅創建了自己的政黨“進步運動”,并在兩年后當選波哥大市市長。在任上,他積極反腐緝毒,組織警力打擊犯罪和非法持槍,使波哥大的謀殺案發率降至20年來的最低點。同時,他也積極推動減貧政策,通過創造就業和改善基礎設施,使近50萬市民脫離貧困。2018年,他再次參加總統大選,但以微弱劣勢落選。
2022年,佩特羅的“進步運動”與其它5個哥倫比亞左翼政黨組成“哥倫比亞歷史公約聯盟”,提出了改革社會福利系統、促進社會平等、推動國內各派別和解等政策。在大選期間,佩特羅曾多次收到死亡威脅,甚至遭遇過暗殺,但是他沒有因此退縮,而是堅持在公開場合進行競選。
·2022年,佩特羅在防彈盾牌的保護下舉行競選活動。
2022年8月,經過兩輪投票后,佩特羅最終以50.44%的得票率險勝。
以“播種生命”來掃毒
徐世澄表示,佩特羅當選總統后,積極推行稅收、教育、醫療和養老金改革。由于哥倫比亞議會里中右翼依然占據優勢,導致其改革方案尚未通過。2022年,哥倫比亞實現7.5%的經濟增長,但其貧困率、失業率依然居高不下。在這種情況下,佩特羅依然面臨比較嚴峻的執政壓力。
相比其社會政策的“難產”,佩特羅政府在另一個關鍵領域取得進展:禁毒。
2023年10月3日,佩特羅在哥倫比亞城市埃爾坦博宣布了新的《2023-2033禁毒政策》。埃爾坦博曾是當地毒品原料生產中心:過去幾十年里,毒品貿易摧毀了當地的農業,走投無路的農民被迫成為毒品生產鏈的一環,靠種植可卡因的原料古柯樹為生。佩特羅在此宣布禁毒政策,無疑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
·2023年10月,佩特羅正式宣布《2023-2033禁毒政策》。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美國逐漸成為世界最大的毒品市場,許多毒販開始將政局長期不穩定的哥倫比亞作為向美國販毒的基地。為了遏制毒品貿易,哥倫比亞政府長期與美國合作,發起“禁毒戰爭”,但收效有限。
從政以后,佩特羅一直將禁毒作為其工作的重要事項。早在擔任波哥大市長期間,他就積極推動禁毒工作。他深知,想要解決毒品問題,不僅要打垮販毒組織,更要改變依賴毒品生產的畸形經濟。佩特羅說:毒品貿易“并不是在哥倫比亞誕生的”,而是源于國際毒品市場。他認為要真正禁毒,不能靠“禁毒戰爭”,而要從經濟與社會領域根除毒品貿易的土壤。
佩特羅曾表示,驅逐毒品的最好方式是“播種生命”。哥倫比亞媒體認為,佩德羅的禁毒政策有兩大支柱:給哥倫比亞農村輸送“氧氣”,同時讓毒品工業“窒息”。根據《10年禁毒政策》,哥倫比亞政府改變了此前將種植古柯葉的農民投入監獄的做法,而是通過經濟補貼等方式,鼓勵更多農民通過種植咖啡、水果、可可等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來逐漸擺脫對毒品經濟的依賴。
與此同時,佩特羅對橫行哥倫比亞多年的各類販毒集團也采取了“軟硬兼施”的處理方法。上任后他表示,如果哥倫比亞販毒集團愿意放棄販毒活動并向政府投降,那么他將不會把其頭目引渡到美國。2022年8月,哥倫比亞最大的販毒集團“海灣幫”宣布愿意“單方面停火”,并與佩特羅政府展開對話。
“海灣幫”又稱“哥倫比亞蓋坦自衛軍”,是哥國內規模最大的販毒武裝。在其鼎盛期,“海灣幫”擁有數千名武裝人員,其內部組織結構高度軍事化,勢力遍布哥倫比亞各省。該組織的資金來源包括毒品走私,非法采礦和販賣人口。并與墨西哥和歐洲的毒販集團相勾連。
·2021年,正在訓練的“海灣幫”武裝人員。
在經過了半年多的停火后,2023年3月20日,佩特羅再次表示,由于“海灣幫”繼續參與對平民的襲擊,哥倫比亞政府宣布廢除與其的停火協議。他在聲明中強調,哥政府和“海灣幫”沒有任何談判的可能性,“(哥倫比亞)安全部隊需要立刻對這個黑手黨采取行動。”
9月10日,佩德羅在與墨西哥總統洛佩斯會面時提出,建立一個由拉丁美洲國家組成的國際反毒品聯盟,以遏制國際毒品市場。這個設想得到了墨方的積極回應。9月15日,哥倫比亞軍方在緝毒行動中一次性繳獲近3噸毒品,創下該國單次繳獲毒品數量的記錄。
2023年10月,哥倫比亞警方成功抓捕別名“毒蝎”的大毒梟亨利·盧阿扎,重創哥倫比亞毒品貿易。
·2023年10月,被哥倫比亞警方逮捕的毒梟亨利·盧阿扎(中)。
如今,佩特羅的“新禁毒政策”為哥倫比亞提供了打擊毒販的新思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佩特羅認為,這些政策或許不足以徹底消滅拉丁美洲的毒品市場,“但可以讓哥倫比亞離開(毒品)暴力的輪回。”
總監制: 呂 鴻
監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凌 云
(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加微信“HQRW2H”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聞線索,可發至郵箱tougao@hqrw.com.cn。)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