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熱播劇《謝謝你醫生》導演張睿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表示,楊冪和白宇都是非常專業的演員,身上有著跟劇中人物共通的一些特質,“楊冪就跟肖硯一樣是外冷內熱的,白宇身上有很執著的一面,這也是白術的特點之一。”
探討“謝謝你醫生”到底在謝什么
國外很多醫療劇會把敘事重點放在罕見病例、手術技術高超性等方面,《謝謝你醫生》開篇,桐山醫院心外科的醫生們就語言學家陳傳書的手術方案反復商討,保守治療還是進行手術成為爭論的焦點。在醫生白術的堅持和與家屬的反復溝通下,手術順利進行。張睿表示,《謝謝你醫生》創作的落腳點放在了“醫療情感關懷”,比如劇中在治療患有尿毒癥的8歲女孩余茗茗的過程中,肖硯、唐畫從開始的疑惑到了解到她父親未做配型的難言之隱,最終與家屬達成一致,讓她勇敢接受病情并完成遺愿;后顱窩出血奪去一個18歲的年輕生命,男孩的母親反復苛責自己,肖硯和白術用善意的謊言讓家屬得以釋懷。“我們希望通過在醫院急診重癥監護室這個環境里的人生百態,表現醫生對職業的理解與成長,關注醫生與患者、患者家屬之間的人物關系和情感關系,探討‘謝謝你醫生’到底在謝什么。”
導演張睿坦言,自己一直都比較喜歡看國外的一些醫療劇,醫院是一個可以見證人間百態的地方,每天都在發生著生與死,急診重癥監護室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戲劇張力的場景。“《謝謝你醫生》的故事比較特別的是,除了呈現急診科里的疑難雜癥,還關注到醫生與醫生、醫生與病人家屬之間特別的情感關系與連接。”
在真實基礎上再思考如何拍得不單調
《謝謝你醫生》講的是醫療題材故事,在創作上,張睿表示,首先要以真實性為創作原則,在劇本、表演和拍攝各方面都有專業指導,前期劇組主創會進行大量閱片和資料搜集的工作,看了很多國內外醫療相關的紀錄片和其他影視作品。張睿坦言,醫療劇需要創作者去體驗生活、去了解這個行業,不光是了解外在的一些東西,還得了解一下行業內部的邏輯,包括行為和心理層面。因此,在拍攝前,整個創作團隊前期就在北京的醫院體驗生活,跟著急診科的醫生一起去工作,看他們出診、開會,甚至是做手術,“在真實原則基礎上再去思考如何拍得不單調,讓影像表達更有層次。”
此外,急診環境對拍攝的真實性和專業度要求也比較高,從籌備到拍攝,再到最后的剪輯,張睿坦言,每一個環節都有醫生來把控,“包括現場我每一條拍攝都是醫生點頭了之后,我才喊‘過’的。我們在拍攝中也竭盡全力地保證真實感的呈現。”比如有一場戲,劇組借不到相應的專業醫療設備,但又是必須要拍的部分,在處理上,主創團隊最后選擇拉著簾子拍人影在病床上搶救,保證了預期的效果。“對于我來說,換種思維,所謂的困難也是一種創作動力,會敦促我們動腦筋想各種辦法完成制作達成效果。”
導演對高三學生去世病例印象最深
在張睿看來,急診科就是一個社會,什么樣的人都能接觸到。有一個真實的急診科醫生跟主創團隊說,一個急診科醫生可以從三句話里判斷對方的身份、家庭狀況和家庭人物關系是怎樣的,全都能知道。張睿表示,醫療劇的魅力也就在于,能在一個如此具體和細微的場所見證人生百態,同時,題材的難度也體現在此,“因為不可能用一部劇容納所有,從人物關系到病例選擇,都還是要有所取舍。”
拍攝過程中,讓張睿有感觸的病例非常多,比如說老人的贍養問題。但他個人印象最深的是剛播不久的高三學生去世的病例,這個學生一開始說他頭疼,他媽媽憑借自己對兒子的了解,覺得他就是想找個借口不想去讀書,隨后醫生肖硯堅持要給他做檢查,但是他媽媽就是不想讓兒子接受檢查,最后兒子就去世了。“這是一個篇幅不長的病例,但我個人覺得它特別真實,真實在于導致這個悲劇的原因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因為自己對其他人的誤解和成見,導致一件事情變得不可收拾,甚至讓人感到追悔莫及,這種生活經歷特別多,所以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男女主的感情線會比較克制
劇中,白宇飾演的男主角白術原本是心外名刀,被院長派來急診科,心高氣傲的白術有時固執己見;同時,急診科還空降了一位大神級人物,楊冪飾演的女主角肖硯是剛結束無國界救援工作回國的醫生,她不僅醫術高超,還善于傾聽病患心聲。劇集開篇,兩人就展現出行醫理念的差異,一位年邁的語言學教授在醫院就診,家屬擔心手術風險高,只想保守治療,但老教授病情嚴重,保守治療的效果非常有限,白術不顧領導和同事的阻止,成功進行了手術,但手術后老教授意外摔下床而去世,白術也因此遭受到輿論壓力;和白術不同,肖硯是一個高度尊重患者意愿的醫生,一位孕婦心臟病發,孕婦的愛人已經去世,她不想在失去丈夫后再失去孩子,堅持生產,肖硯并沒有干涉患者的意愿,最后院方開會決定同時進行心臟手術和剖腹產手術,并取得成功。
經常針鋒相對的肖硯與白術之間除了醫療理念差異帶來的火藥味,還有對彼此專業的欣賞與理解。之前國產醫療劇被詬病之一的槽點就是“披著白大褂談戀愛”,對于劇中男女主的感情線,張睿表示,一開始在和制片人聊這部戲的時候,就達成了共識,這部劇重點表現急診案例中的醫療情感關懷,這就決定了男女主的感情線是要往后站的,表達上是會比較克制。“但這兩人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是很深的,在理念上的激烈交鋒和共同救人的經歷中,兩個人相互幫助、相互救贖,因為他們有著各自的心結,在相處中慢慢打開自己,互相被對方感動、影響,最后雙方都有一個成長。”
——對話——
新京報:拍攝這部劇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張睿:最大的困難就是劇組中間經歷了疫情。第一次開機的時候還沒發生新冠疫情,復拍以后其實遇到了很多阻力。但這個阻力也不是人為故意的,因為我們需要實景拍攝,那么肯定會有很多限制。復拍的時候,原來醫院的實景已經無法再用了,也沒有排期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劇組一比一搭建還原了醫院的景;演員們的形象狀態也都需要調整到停拍以前。大人還好說,但那些兒童演員,經歷了這段時間已經長高了。我們就把戲改成躺在病床上的戲,這樣看不出來身高的變化。
新京報:拍完這部劇,對醫生的了解有什么和之前不一樣的地方?
張睿:對醫生的職業壓力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真的特別感謝醫生群體。第一次開機的時候他們就跟我們說過,他們一天最多能接上百號病例。聽到這個數字的時候我挺震驚的,急診的病人都是不定期,沒有預知性的,有的急診醫生最多同時接過五臺手術救治。我們在拍攝過程中經歷了疫情,復拍的時候和之前的醫生聊天,我發現幫劇組做把關的大多數醫生在疫情期間都沒有回過家。
他們說過一個很重要的議題是,醫生跟普通人是一樣的,醫生自己也會生病、家里人也會生病。一個醫生每天要面對很多病患,每個人都是把生死交到你身上,這個壓力是很大的。雖然說醫生是擋在疾病和生命之間最后一道閘門,但是這個閘門不可能永遠奏效,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醫院只能起到一個延緩的作用,醫生不是萬能的,他們每天超負荷工作,也會有疲勞的時候,而我們國家培養一個醫生需要至少10年以上的時間。我也希望看了《謝謝你醫生》的觀眾能更理解和尊重醫生這個群體。
(新京報記者 劉瑋)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