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璇
鄧玉璇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西漢劇代表性傳承人,她從事漢劇藝術工作70多年,曾擔任福建省政協委員、省文聯委員,龍巖地區文聯副主席,中國劇協福建分會常務理事,福建省藝術學校龍巖地區戲曲班副主任。她是國家一級演員,先后在《西廂記》《秦香蓮》等80多出戲中扮演主要角色。鄧玉璇擁有基于對中華美學傳統深刻理解之上的文化自信,在她的戲曲人生中,她曾是市場的“寵兒”,是傳承的典范,也是用藝術引領市場的革新者。
十八歲踏上從藝之路
1936年,鄧玉璇出生在廣東省梅縣(今梅州市),父親是商人,后因家道中落,被送人做養女。小時候的鄧玉璇喜歡唱歌、演話劇(客家話),對戲曲更是癡迷,常常哼唱梅山歌劇、傳統漢劇。有一次,梅縣漢劇團前來演出漢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她一連看了10個晚上。但那時,她還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遠離故土、扎根福建,與閩西漢劇結下一生的情緣。
1954年暑期,福建龍巖專區漢劇團到鄧玉璇的家鄉演出,演員俊俏生動的扮相、如泣如訴的劇情、婉轉悠揚的唱腔,深深地打動了她。恰巧劇團正招學員,酷愛戲曲的鄧玉璇報名并被錄取。18歲的少女從此踏上了從藝之路。
“龍巖群聲漢劇團(福建龍巖專區漢劇團前身)老藝人陣容強大、名角薈萃,每個行當都有知名的老師,旦角臺柱李鳳群,花旦王玉蘭、黃賽玉,小生蔡邁三、廖漢庭,名丑陳坤福……”鄧玉璇說,“不過,劇團的青年演員極少。記得當時,和我前后幾天在梅縣參加劇團的有梁碧霞、吳祝蘭、邱旺德等8人。那時,劇團每晚正式演出前都要加演配合各種政治運動的現代宣傳劇,這些宣傳劇的任務大部分落在我們這些剛招進來的年輕人身上。因此,我們也得到了不少上臺實踐的機會。”
梅花香自苦寒來
如今已86歲的鄧玉璇依然耳聰目明、思維敏捷,回憶起藝術之路,她感慨萬千。鄧玉璇說,18歲對學習戲曲來說其實是個偏大的年齡,要想有扎實的基本功非得苦練不可。除了艱苦訓練,要塑造好人物,還得有深厚的文化積淀。
鄧玉璇還記得,學演漢劇《百里奚認妻》時,她演的是百里奚的妻子杜氏,一起招進來的年輕人都認為她學得快、學得好,對戲的老師卻說:“你演的是杜氏,不是我這個老頭子。”鄧玉璇說:“這句話對我震動很大,他把最要害的東西給我點破了。”演戲要演人物,從那時起,鄧玉璇十分注重對人物的刻畫。同時,恩師王玉蘭“要一人千面,不要千人一面”的話也深深地影響了她。在每一次藝術創作中,鄧玉璇總是先研究,以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找到最適合的路子,發揮自己的特色,去表現和塑造不同的人物。
憑著扎實的基本功和對人物獨到的詮釋,鄧玉璇成功出演了《大鬧開封府》《西廂記》《桃花扇》等傳統漢劇,刻畫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
鄧玉璇于上世紀50年代主演的《百里奚認妻》,唱、做、念三家并重,后來成為劇團花旦必修的經典劇目,堪稱是鄧玉璇藝術成就的開篇之作。該劇自首赴廈門公演,鄧玉璇的藝術樣式就成為同行和戲迷學習與追捧的典范,對漢劇花旦行當影響之深不言而喻。
面對掌聲和贊譽,鄧玉璇沒有沉醉其中。她不斷思考行當的改革創新,對劇目進行全面、細致的加工與錘煉。以往,閩西漢劇由于長年在曠野高臺演出,又缺乏擴音設備,為了能讓觀眾聽見,定調較高,因而聲音較尖細、音域較窄,旋律比較單一,行腔也較生硬;另外,不少老藝人不太講究發音和吐字。鄧玉璇發現這些問題后,深思熟慮,對漢劇旦行的傳統唱腔和唱法進行了大膽革新。“首先,我把閩西漢劇的調門降為‘E宮’,這種調門符合人體發音最有效的音區,也是旦角唱腔主旋律活動的主要音區。其次,結合自身實際,運用比較科學的方法,在發音、吐字、運氣、歸音等方面作了一系列嘗試,取得良好的效果。再次,在原有唱腔的基礎上,根據人物塑造的需要,發展出了若干新腔、花腔,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圓潤婉轉的演唱風格。”她說。
鄧玉璇既善于博采眾長、繼承前輩漢劇藝術家的演唱技巧,又能淋漓盡致地發揮自己的自然條件優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表演風格。
“漢劇比我的生命都重要”
空閑時,退休多年的鄧玉璇還會溜達到劇團給年輕演員講戲,與劇團探討閩西漢劇的出路。
鄧玉璇經常提起一部令她難忘的現代戲《陳客嬤》,因為這部戲的創作中蘊含著古老劇種閩西漢劇對如何適應和及時反映現代生活的思考。1958年,劇作家陳平創作了傳奇劇《陳客嬤》。為了生動逼真地塑造陳客嬤的形象,鄧玉璇甩開慣熟的公子、小姐角色,深入這位英雄母親的家鄉體驗生活,走訪了許多知情者,并與當地農民同吃住、同勞動,精心揣摩角色。作為閩西漢劇史上第一部現代戲,《陳客嬤》參加福建省第一屆戲曲現代戲匯演,首次公演就轟動全省。
“當時我們難得有專業劇作家指導,在這部戲中,我們得到了這樣的機會。除了學習怎樣演,也明白了傳承和創新并不矛盾。”鄧玉璇說,“漢劇比我的生命都重要,到這歲數,我怎么也舍不得放下啊!老祖宗留下的是好東西,不能在我們手里給丟了。”
鄧玉璇說:“時代在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念也不斷發生變化。漢劇肯定要創新,但如何創新,需要大家探討和實踐,要注重吸收其他藝術門類的精華。同時,不能浮躁,好戲是磨出來的。對于年輕的戲曲觀眾,不需要一味地迎合,而要用真正的精品打動他們,吸引他們走進劇院,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傳統的東西如古董般漸沉湖底,那些曾經令觀眾如醉如癡的傳統劇目已遠離人們的視線。”福建省龍巖市閩西傳習中心負責人劉佳柳說,“好在還有像鄧玉璇老師這樣的老藝術家。有他們在,這面旗就不會倒下。”(劉霄)
(圖片由福建省龍巖市閩西傳習中心提供)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