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隨著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以及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有效發揮第三次分配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尤為重要。
10月20日,國務院參事,友成基金會副理事長湯敏蒞臨“人民學習·格局屏天下”演播室,帶來了《如何發揮第三次分配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精彩課程。
在本次課程中,湯敏提出了三個問題,分別是:為何要推動共同富裕?如何推動共同富裕?在多維視角下如何推動共同富裕?
一、為何要推動共同富裕
湯敏首先用八張表格講解了我國現階段的財富分配情況,指出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收入差距正在逐漸擴大。湯敏說,“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人民富起來了,同時,收入差距也拉大了。國際上認為,一個國家的基尼系數超過0.4則意味著收入差距較大。從收入分配的角度看,我國基尼系數已經超過0.46,表明收入差距較大;從所占財產的角度來看,我國基尼系數已超過0.7,表明收入差距較大。所以我們需要開始推動共同富裕。”
湯敏認為,國家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是積極的,可以激發社會和企業的創新能力,而過大的收入差距是消極的,可能會引起社會矛盾。這也是我國目前著手推動共同富裕的原因。
二、第三次分配如何推動共同富裕
在本節課上,湯敏講解了“三次分配理論”。
在學術界,“三次分配理論”最早是由厲以寧教授在其1994年出版的《股份制與市場經濟》一書中提出的。
第一次分配是指由市場按照效率原則進行的分配,比如勞動工資和投資回報;第二次分配是指政府按照兼顧公平的原則,通過稅收和社會保障支出等一收一支所進行的再分配;第三次分配是指在道德力量的推動下,通過個人自愿捐贈而進行的再分配。湯敏著重講解了第三次分配將如何推動共同富裕。
湯敏認為,近年來,中國社會的捐贈額顯示出逐年遞增的形勢。2019年我國全年的社會捐贈額度達到了1600億元人民幣。其中,企業捐款占比62%,個人捐款占比26%。這1600億元社會捐款中,30%捐給了教育領域、25%捐給了扶貧工程、18%捐給了醫療健康事業。
湯敏說:“從總體上說,我們的第三次分配,就是一個新的‘希望工程’,大家把錢捐出去,再由相關社會機構進行再分配。”
關于第三次分配,湯敏談到了理解上的幾個誤區。
誤區一:共同富裕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同等富裕。湯敏說:“共同富裕是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同等富裕。我們不是要搞‘殺富濟貧’,要防止落入福利主義的陷阱,我們不能等靠要,不能養懶漢。”湯敏認為,共同富裕要減小的差距,是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是東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
誤區二:推進共同富裕要靠第三次分配。湯敏說,“認為推進共同富裕要靠第三次分配是一個很大的誤區。第三次分配只能起到對第一次、第二次分配的輔助作用,不可能解決共同富裕的問題。”
誤區三:第三次分配只是物質分配。湯敏認為,第三次分配不僅僅是收入的、物質的分配,還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富裕。所以要從多維的視角來制定政策,進行實踐。
三、在多維視角下如何推動共同富裕
湯敏認為,要在多維視角下推動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僅要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還要增加他們的支出,使其獲得精神上的富足感。
湯敏提出了一個獨特的觀點——“開拓低收入人群的大市場”,即通過技術革新將高端商品平民化,滿足低收入人群剛需,增加其幸福感,實現共同富裕。
除此以外,湯敏還講解了公益組織在促進改善鄉村教育、鄉村醫療等工作中發揮的作用,認為公益組織在鄉村教育、醫療方面的創新型試驗體現了第三次分配在推進共同富裕過程中的獨特優勢。
在課程的最后,湯敏總結道:第三次分配在推動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只能起到輔助作用。推進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復雜的任務,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要注意其多維性,從而靈活制定相關的推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