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主旋律電影”一詞首次出現在大眾視野——1987年,國家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提出“弘揚主旋律,堅持多樣化”的口號。兩年后,《開國大典》橫空出世,中國電影人開始了漫長的探索之旅。經過數次轉型、嘗試,終于在藝術形式和票房口碑上斬獲佳績:《戰狼2》《紅海行動》《長津湖》,近5年的中國電影年度票房冠軍中,主旋律獨占鰲頭。
今年國慶檔,同樣是主旋律電影的天下。多部大片同日定檔:改編自利比亞撤僑的《萬里歸途》、致敬工業英雄的《鋼鐵意志》,以及展現基層動人群像的《平凡英雄》。多樣化、類型化、商業化,已經成為主旋律電影的新旋律。
從電影內容來看,近些年主旋律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人性化。首先是故事題材的拓寬。“十七年電影”時期注重典型人物宣傳,《小兵張嘎》《地道戰》《永不消逝的電波》等作品講求樸素、直接的傳遞;八九十年代的《開國大典》《橫空出世》《黃河絕戀》,是工業和藝術層面的結合探索;到了《建國大業》,主旋律有了更多商業元素。
如今,從《戰狼》《中國機長》到《中國醫生》《奪冠》,主旋律電影的腳本跳出傳統意義上的軍事、政治范疇,涉及各行各業。大銀幕上不再只是紅色英雄的主旋律,更是每一個平凡英雄的主旋律。
其次,是人物塑造上的個性化。曾幾何時,主旋律電影一度被貼上“臉譜化”的標簽。軍人必須一板一眼,好人必須完美無瑕,這些角色令人敬仰,但也少了一份可愛。而《戰狼》的票房奇跡,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英雄——冷鋒有著鄰家壞小子痞痞的樣子,也會自大、自戀,但這不妨礙他在生死關頭展現出舍我其誰的氣概。《長津湖》里,我們看到朝鮮戰場上一群“小兵”的蛻變,他們身上有莽撞、怯懦、耍小聰明等人性的本能,但當他們為了家國沖鋒陷陣、奔向戰火,我們看到超越人性的無畏精神——從廟堂到江湖,從英雄到草根,主旋律更有人情味了。
最后,是敘事和拍攝上的市場化。除了內地導演的自身進化,2017年劉偉強拍攝《建軍大業》,2020年陳可辛執導《奪冠》,2021年徐克、林超賢參與《長津湖》,香港導演為主旋律注入新活力。不論是大場面的調度,還是鏡頭語言的運用,或是情節切換的設置,如今的主旋律電影,已經具備了國際化、工業化的素質——它不再是中國故事的獨舞,而是電影藝術的融通。
人組成了家國,人創造了時代。越是主旋律,越要回歸人性,觀眾方能在大時代的故事里找到共情。中國主旋律電影的崛起,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崛起,也是中國電影人在數十年摸索后找回的初心。
當然,擺在主旋律電影面前的問題還有很多:如何讓電影更有時代性地體現當下?如何將主旋律與類型片更好結合?如何讓中國故事揚帆出海?這都是主旋律的下一篇章,也是中國電影進化路上的下一站。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