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針對高校心理咨詢室建設情況,面向全國高校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共回收來自246所高校學生填寫的有效調查問卷7595份。調查發現,85.17%受訪大學生表示所在高校有心理咨詢室;78.13%受訪者表示目前學校心理咨詢室的設置可以滿足需求,其中完全滿足占43.50%,比較滿足占34.63%。(4月8日《中國青年報》)
上述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5%的大學生表示學校有心理咨詢室,超過七成的大學生對心理咨詢室的設置表示可滿足需求,然而考慮到大學生心理問題具有個性化的特點,加之近年來大學生由心理問題引發的其他問題并不少見,這樣的調查結果還是難言樂觀。
實際上,上述調查結果提醒我們,高校應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詢室建設,所有高校都應建立心理咨詢室,并充分發揮心理咨詢室的作用。“兩個100%”應成為大學的標配——100%大學建有心理咨詢室,心理咨詢室設置100%滿足需求。心理咨詢室建設應該在高校做到100%覆蓋,心理咨詢室的基本設置應該滿足所有大學生的需求。
每所高校都應該有心理咨詢室,這是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性工作。如果大學連心理咨詢室也沒有,很難想象,學校怎么開展面向全校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心理測評、心理疏導。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門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要求,高校每年應在新生入校后適時開展心理健康測評,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合理增加測評頻次和范圍,科學分析、合理應用測評結果,分類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高校要強化心理咨詢服務平臺建設,完善“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個人”四級預警網絡,輔導員、班主任定期走訪學生宿舍,院系定期研判學生心理狀況。
建設心理咨詢室,是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性工作。道理很簡單,如果沒有心理咨詢室,學生有心理問題,在校內將無處尋求咨詢、輔導、救助,更不要說學校通過日常咨詢服務,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了。
對于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進行早期咨詢、干預,當前一些高校采取的辦法是,對學生進行面上的心理測評(普查),但這一做法是存在爭議的。一些發達國家的大學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咨詢,不允許采取普查的方式,因為這涉嫌侵犯學生的隱私,學生的心理問題,通常是通過心理咨詢、心理工作坊發現。我國一些高校采取這種普查方式,主要是因為專業的心理咨詢教師不足,就是有心理咨詢教師,也主要是面向所有學生的心理講座、心理測評,而很難開展個性化的心理咨詢服務。
也就是說,當前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詢面臨兩大問題:一是有的學校還沒有心理咨詢室,心理咨詢服務欠缺;二是有的學校雖有心理咨詢室,但是心理咨詢服務難以做到個性化,服務覆蓋所有學生,心理咨詢室往往被動地等待學生來咨詢。這對大部分學生來說,不是什么問題,而對于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來說,就是很大的問題——他們有心理問題,但多數時候并不會主動尋求咨詢、救助。
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就是重視育人。高校要像重視必修課程建設一樣,重視心理咨詢室建設,把建設心理咨詢室作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工作的標配。這也應該成為督查高校是否重視心理健康工作的基礎性指標。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