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050元,實際增長9.2%,增速高出城鎮居民消費1.5個百分點。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加快,我國農村消費增長快、潛力大的特點越來越突出,消費質量和水平顯著提升。
當前,我國農村消費市場增長總體快于城市消費市場,2023年鄉村消費品零售額64005億元,同比增長8.0%,較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增速快0.9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是2012年的2.7倍。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為農村消費帶來新的增長點,農村消費市場在整體消費市場中的地位越發凸顯。農村居民消費結構逐漸從生產型、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享受型、服務型升級。統計顯示,農村居民在教育、娛樂、醫療保健、交通通信等服務性消費支出占比持續提高。農村耐用消費品市場尚未飽和,農村居民每百戶家用汽車、空調、計算機數量明顯低于城鎮家庭,農村梯次消費升級潛力和需求空間巨大。
同時,新型消費潛能持續釋放。互聯網廣泛普及以及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帶動了農村消費業態模式的創新。2023年底,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66.5%,農村網民規模達到3.26億人。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村應用,新的消費業態、消費模式、消費場景加快向農村滲透,帶來新的消費增長空間。
但也要看到,與不斷增長和升級的農村消費需求相比,我國農村消費市場擴容提質升級仍存在短板。比如,農村居民消費能力有待提升、快遞服務“最后一公里”障礙仍然存在、農村消費市場的商品質量、售后服務和消費維權等問題有待解決。未來,應進一步拓寬農村增收渠道、加快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物流體系建設、完善農村消費服務與維權體系,多措并舉擴大農村消費。
拓寬農村增收渠道,提高消費能力。發揮農村資源環境優勢,發展壯大鄉村產業,開發具有鮮明地域特點、民族特色、鄉土特征的產品產業,加快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挖掘鄉村旅游、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新產業新業態,增加農村居民經營性收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促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發展,推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讓農村沉睡資源煥發新活力,提高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消費環境。提升交通、物流、商業、通信、互聯網等基礎性硬設施建設。完善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布局和功能,推進鄉村物流快遞配送體系建設,細化農村快遞物流網絡,提高快遞物流的配送效率,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市場、信息等物流資源協同聯動,實現農村生產與消費的有效對接。加強農村地區商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縣城、鄉鎮和村三級商業設施改造升級,引導商貿流通品牌企業下沉到縣鄉消費市場,提升商貿服務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水平。
優化商品質量與服務,提升消費品質。豐富農村消費品質供給,推動日用消費品、家電、家居等連鎖品牌企業下沉供應鏈,增加優質產品供給,加快傳統消費產品向綠色化、智能化、個性化方向發展,更好滿足農村生產生活多樣化消費需求。推動農村消費梯次升級,將消費品以舊換新與新一輪農機購置、新能源汽車下鄉、智能家電下鄉、綠色建材下鄉等優惠政策協同實施,推進農村消費市場增量提質。加強農村消費市場監管體系建設,健全農村消費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完善農村消費維權機制和糾紛解決機制,守住農村消費品質量安全底線,切實維護農村消費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