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落幕,報志愿、選專業隨之成為焦點。對考生及家長的種種糾結,一些高校在招生宣傳活動中專門介紹了轉專業相關政策,不同程度上放松了入學后轉專業限制,有的還允許學生在讀期間多次申請轉換專業。
多次機會、雙向選擇,這是對成長的呵護。十八九歲的孩子,確實很難對人生有一以貫之的清晰規劃。特別在中學期間,學生接受的多是綜合性的全科教育,課業之外能廣泛深入接觸各專業的機會很少。結果到了選專業這件“大事”上,要么搜網上信息,要么聽長輩意見。待真正進入校門,經過基礎學習、了解更多信息之后,不少人才發現所選專業并非興趣所在,反而隨著視野拓寬,找到了更加適合自己的方向。對此,學校推出合理的“換賽道”流程,給學生一個重新選擇與匹配的機會,也是高等教育尊重個性發展的生動體現。
那么,放寬限制等于想轉就轉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客觀來說,每所學校都有相對“優勢”的熱門專業,各專業錄取分數不盡相同,有的相差懸殊。如果大家都抱定“先進了校門再轉”的想法,對于以高分考取相關專業的考生不公,后續師資力量等也難以調配,會直接影響教學秩序。
而且從過往情況來看,部分學生在謀求轉專業時未必帶著明確目標,“并非有多喜歡新專業,只是不想學習現有課程”“考試太難了,其他專業似乎更容易畢業”……因此,很多高校雖然有轉專業的途徑,但在規則上都是“拆門不拆檻”。比如,取消原專業成績要求,但要通過面試等方式考察適配度,并對轉專業后的“補課”提出更高要求。所以,如何引導學生更好了解各專業特點?如何完善不同年級的專業調整制度?如何平衡人才培養結構?這些問題還需要在實踐中繼續探索。
能夠選擇所長所愛,當然是人生幸事,但對“機會多多,進去再轉”不妨保持理性。特別是眼下網絡信息蕪雜,這個說“天坑專業”就業率低,那個吹風口行業“錢”途無量,各種聲音沖擊之下,很容易讓人心思游移,既不考慮自身實際,還“這山望著那山高”,結果,若不轉或轉不成,就在某種“悔不當初”的情緒中陷入內耗;轉了,也很可能認為自己遭遇了新的“圍城”。
事實上,專業選擇哪有什么放之四海皆準的門道。眼下炙手可熱的專業,若干年后也許會飽和或趨冷,曾經被打入“冷宮”的專業,也大有人前景廣闊。無論轉還是不轉,都得腳踏實地好好學習,慎重對待自己的每一次選擇,忠于自己的興趣與熱愛,而非人云亦云,也應是走進大學的一門必修課。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