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嫦娥六號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任務的新聞,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探索浩瀚宇宙是人類的共同夢想,離不開生存、發展和資源的現實考量。科考探明,月球上已知存在礦物100多種,特別是月壤中還含有地球上少見的氦-3。氦-3作為清潔、高效、安全和廉價的新型核聚變燃料,具有廣闊的開發和應用前景。可以說,月球特有的礦藏和能源將是地球文明發展的重要儲備,對人類命運具有深遠影響。
面對人類共同發展的訴求,西方國家卻早已做出回答:10年前,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若十幾億中國人都過上與美國人一樣的生活,將給世界帶來災難,也將是人類的悲劇。雖然這一回答是以地球資源有限為前提,但其對待十幾億人發展權的態度,明白表露了西方國家對占據全球資源分配主導權的“理所當然”,并忽略西方國家才是全球資源消耗大戶、碳排放大戶的事實。
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對全球資源的爭奪及對發展中國家的遏制從未停止。一是殖民掠奪。從16世紀開始,西班牙、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紛紛在全球建立殖民地。或以武力或以不平等貿易,這些國家掠奪了大量資源和財富,完成了其工業發展的“原始積累”。二是壟斷大宗商品供貨和定價權。目前,全球大宗商品定價機制基本由西方國家壟斷,而其源流是殖民壟斷經金融化形成國家的期貨市場定價機制。三是發展中的“債務陷阱”。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經濟基礎薄弱、國內資金不足的問題,多數得通過西方主導的金融機構進行國際貸款。當這些債務國經營不善或受西方經濟危機沖擊后出現再融資難、債務高企等問題時,西方國家就能輕松收割這些國家的優質資產。四是化石能源轉型。在全球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接近人類生存紅線的背景下,控制化石能源使用、減少碳排放從長遠來看對全球有利,但在中國推出物美價廉的綠色能源產品之前,缺資金、缺技術的發展中國家只能陷入發展工業和保護環境的兩難境地,西方國家更憑借輿論優勢將環境議題政治化、武器化,將發展中國家鎖在產業鏈下游。
事實證明,以高資源消耗為代價的西方式現代化不可持續,其經驗于發展中國家亦不可取。現代化的核心是發展問題。西方工業化對化石能源的無節制消耗和對自然生態的破壞,憑借全球化將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也轉嫁了污染代價,但作為后來者的發展中國家卻無法再復制這種模式。不僅如此,西方式現代化的發展實踐不具有公平性和包容性,資本驅動的全球財富聚集正讓“南北差距”不斷加劇。
平衡資源環境約束與保障發展是一項全球性問題。近年來,人們越發重視與自然界的關系。2015年,聯合國通過了可持續發展議程。但新冠疫情、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等問題,阻滯了全球綠色轉型的腳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警告,《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正變成“海市蜃樓”。如何保障發展中國家發展權,緩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緊張關系,解決世界性貧困、氣候變化等問題,是人類現代化進程的重大課題。
中國正在西方式現代化道路外另辟蹊徑,走中國特色的和平、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并積極尋求另一種“開源”方式——外太空探索,來突破地球資源上限,與各國共享發展紅利。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14億多人口規模的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令人矚目。多年來,我國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和實際行動推進可持續發展,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各國共享發展機遇,將綠色、和平、互利共贏的發展理念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融入合作中,并有條不紊地推進外太空探索,穩扎穩打地向月球、火星邁進。面對“新太空競賽”“太空武器化”的雜音,我國始終主張太空資源是全人類共有的財富而非一國私產,并呼吁各國和平探索、開發和利用外層空間,以實際行動推進國際合作,更顯大國擔當。此次嫦娥六號上搭載著歐空局、法國、意大利、巴基斯坦的國際載荷;后續嫦娥七號的合作將擴大到7個國家(地區),充分展現了我國對國際合作的開放態度。
發展是永恒的主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堅持發展合作、和平利用外空將增益全人類的共同福祉。此次嫦娥六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的重要一步,也是人類和平利用外空、邁向全人類共同夢想的歷史性一步。(作者是商務部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