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年中以來,短視頻平臺上出現了一批講述中老年群體故事的微短劇,并在熱度榜上屢屢“屠榜”。如《閃婚老伴是豪門》上線后連續5日霸榜第一,在抖音平臺話題總量破25億;《閃婚五十歲》在抖音平臺話題總量近6億。在“霸總劇”的帶動下,親情類的《母愛無聲》、家庭情感類的《半生夫妻終成陌路》、逆襲類的《團寵老媽惹不起》等中老年題材短劇也頗受歡迎。
此前以講述年輕人故事為主(觀眾主要是年輕群體)的微短劇,不經意間轉向以講述中老年人故事為主(觀眾也主要是中老年群體)后,獲得了超高的流量與關注。這看似意外,實則自有邏輯可循。
互聯網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年輕化,在網絡生態中,年輕人多數時候都是主角,各種資源、話題也習慣于圍繞年輕人轉。相較之下,中老年群體由于觸網較晚,響應速度較慢,很容易成為被忽視的群體,但被忽視不意味著不存在,不意味著這一群體沒有相應的文化娛樂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一波“霸總劇”走紅,反映了中老年群體及其文化娛樂需求從被忽視到被看見的顯著變化。
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共有29697萬人,占總人口的21.1%。在互聯網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當下,面對如此龐大的一個群體,理當有相應的網絡視聽產品,滿足中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娛樂消費需求。因此,帶有一定演繹情節、比傳統長劇更便于把握的短劇,以更靈活、更接地氣的形式填補了這部分市場需求,體現了一種基于市場的選擇。
如專家所說,中老年群體對情感的想象往往處于比較邊緣的位置,他們容易感覺自己年輕時錯過了很多,一些憧憬、愿望或者浪漫的想法沒有得到感性的滿足,現在希望能夠在文藝作品、文化產品中獲得某種“補償”。而劇中能干孝順的孩子、善于解決復雜問題的愛人,一定程度上為中老年人提供了這種情感“補償”和情緒價值。也正如《閃婚老伴是豪門》主演鄔倩所說,婚姻不幸福的中老年女性可能在這部劇中找到了未完成的夢想,很多中老年人都覺得自己需要看這種“不管什么年紀都依然被愛著”的故事。
毋庸諱言,微短劇作為一種“短平快”的網絡產品,與網絡小說、網絡電影一樣,會經歷從初創階段逐漸走向精品化的過程,目前少數微短劇存在質量參差不齊、價值觀偏向等問題,須引起足夠的警惕。微短劇創作者應當按照更高的標準和更嚴的要求,力戒低俗粗鄙、虛榮浮躁之風,自覺追求精品化創作和高質量發展。網絡平臺、創作單位和有關職能部門應出臺流量扶持、項目資助、資金支持等方面政策,推動創作者持續創造精品力作,以更多優秀的微短劇作品,為中老年群體提供更多情感交流和社會交往載體,讓中老年群體的情感需求更充分、更廣泛地被發現、被看見。
此外,鑒于一些中老年人使用App、小程序不熟練,在相關環節、步驟容易遇到技術困難或出現操作失誤,短視頻平臺應完善相關規則機制,讓消費條款和退費渠道更加便捷透明。子女應安排時間多陪陪父母,可以和父母一起看劇,了解他們的精神動向和內容消費喜好,提醒老年人看劇時注意付費提示,或者幫父母找一些免費短劇App,避免產生不合理消費或“不知情扣費”。
有關部門、基層組織等應進一步發展社區老年服務事業,組織中老年人學習基礎網絡知識,為中老年人提供相應的法律宣傳教育和法律援助,幫助他們提高科學用網、理性消費的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