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正式印發《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涵蓋了九大方面共計165項重點任務,其中特別強調了“加強長三角科技創新跨區域協同”的重要性。
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副主任、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鐘嵐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推進科技創新跨區域協同的過程中,協同實施長三角地區聯合攻關計劃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我們將積極承擔戰略性重大科技專項,強化科技領軍企業跨區域‘揭榜掛帥’聯合攻關機制,推動科技創新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
推動科技創新,長三角地區正聯手發力。
一條路看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跨區域協同發展
上海市普陀區武寧路,作為連接上海中心城區與長三角地區的“主干道”,憑借其區位優勢、集聚的科創資源與鮮明的產業特色,有效對接滬寧產業創新帶,為蘇南科技與產業創新提供了智力支持與成果轉化的平臺。它深度融入蘇南創新生態圈,成為長三角地區產業創新高地。
科研工作者葉文的工作單位——上海化工研究院,就位于這條充滿活力的道路輻射帶上。作為精細化工研究所阻燃劑團隊的負責人,他每隔一段時間便從這里出發,去往長三角地區的各個城市,目的是推動其團隊與浙江、安徽的企業在“新能源汽車電池包環保阻燃LFTPP輕量化材料的開發與應用”項目上達成合作。
原來,就在去年,上海普陀區依托武寧路沿線的豐富科創資源,成立了武寧創新共同體,葉文團隊正是在武寧創新共同體的推動下,與長三角其他地區的企業展開了緊密合作。他們的項目不僅有望為新能源汽車行業帶來更加環保、輕量化的電池包材料,更是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跨區域協同發展的一個具體實踐。
普陀區科委主任李文波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盡管武寧路僅有2300米長,但其兩側卻匯聚了豐富的科研資源,包括16家科研院所、兩大功能性平臺、2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以及3個國家級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
李文波說,以往,這些科研機構雖然地理位置相近,但彼此間的合作并不緊密。為了打破這一壁壘,普陀區創新性地提出了“武寧創新共同體”概念,旨在促進高校、科研機構、科技企業、科技平臺之間的深度合作與資源共享。
他舉例說,上海化工研究院的同位素檢測認定技術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但以往僅應用于化工領域。通過“武寧創新共同體”的牽線,該技術現已成功應用于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為法醫鑒定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
又如,華東電力院和上海電科所同屬“武寧創新共同體”,華東電力設計院在承接甘肅光伏電站建設任務時,面臨電站面板清洗難題。通過政府平臺的搭橋,華東電力設計院與上海電科所展開合作,共同研發適用于沙漠戈壁地區的光熱光伏鏡面清洗機器人,這一創新有望大幅提升光伏電站的運營效率。
李文波向記者透露,不久前,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鎮江等長三角地區城市分管科技創新的副市長、科技局局長齊聚武寧路,共同商討長三角地區科技協同創新的具體推動措施。新的《三年行動計劃》已經發布,未來,隨著長三角地區更多科研機構的加入和合作的深入,相信會有更多創新的“火花”在武寧路上綻放。
同時,他也透露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普陀區正計劃打造一個365天永不落幕的科創集市線上平臺,這一平臺將為政府、企業、園區等提供科技創新資源的供需對接服務,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優化配置。
“在這個過程中,像葉文這樣的科技工作者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他們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將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科技創新事業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李文波對記者說。
18項合作確定,率先探索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6月初,溫州市召開2024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明確18個長三角地區年度重點合作事項,包括“加強科技創新跨區域協同,聯合開展基礎研究,合力構建長三角國家實驗室創新合作網絡”等內容。這些合作事項均明確,三省一市(安徽省、江蘇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為牽頭單位,將共同加強跟蹤調度,確保實現一批標志性合作成果。
同時,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正在研究編制推進長三角地區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的近期重點工作舉措,率先探索并積極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鐘嵐強調,創新是安徽的“金色名片”,安徽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根據《三年行動計劃》安排,積極貢獻安徽“長板”。具體來說,安徽將在三個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和關鍵核心技術攻堅;二是開展長三角地區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三是共同建設高質量數字長三角。
鐘嵐表示,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將持續深化合作,共同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走向更高水平、更寬領域,同時也歡迎更多企業和人才加入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進程,共同分享長三角地區發展的機遇和成果。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研究中心主任曾剛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分析,長三角地區不僅擁有阿里巴巴等民營科技巨頭,還有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些力量如何有效整合、形成合力,是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此外,探索設立長三角地區基礎研究聯合基金,協同開展跨學科交叉基礎研究,也是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的重要步驟。
曾剛還強調了聯合攻關的重要性,“我們要通過跨界合作,實現物理反應到化學反應再到‘生化反應’的轉變,推動產業集群的深度融合和發展。”
曾剛提到:“我們要通過項目化、清單式推進,確保各項任務加快落實,真正推動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特別是如何在關鍵環節上實現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的深度融合,如何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以及如何進一步提升區域協同效率和治理水平等問題,都需要長三角地區各方共同努力和不斷探索。”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