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0月21日),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發文悼念王萬青:情系藏族同胞的草原上的“好曼巴”(注:藏語曼巴,漢語意思為醫生),復旦上醫杰出校友王萬青同志,于2024年10月14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80歲。尊重王萬青同志遺愿,喪事一切從簡,他的骨灰撒在了自己奮斗一生的瑪曲大草原上。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表示,驚悉王萬青同志不幸逝世,上海醫科大學校友會致唁電,上海醫學院領導以各種方式向家屬表達慰問,對王萬青校友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王萬青,男,漢族,上海人,中共黨員,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人民醫院外科主任醫師,2003年退休。王萬青先后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被中國醫師協會授予第七屆“中國醫師獎”。2010年,王萬青入選“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并于2012年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
1968年,王萬青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畢業,1968年畢業填寫分配志愿時,他在志愿表上寫下了“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最艱苦的地方去”。
上海第一醫學院學生卡
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生記錄卡,記錄了王萬青的畢業去向: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阿萬倉中心衛生院
他從上海大城市走進甘南大草原,從長江入??趤淼近S河第一灣,毅然決然投身基層醫療服務。他的一生視藏鄉為故鄉,視牧民為親人,行走高原五十年,情撒草原半世紀,他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廣為傳頌。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阿萬倉草原上的好“曼巴”王萬青的事跡
“風雪行醫路,情系漢藏緣。四十載似水流年,磨不去他對理想的忠誠。”這是2010“感動中國”組委會給甘肅省瑪曲縣人民醫院原外科主任王萬青頒獎詞中的一句話。
王萬青在2010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現場
王萬青1968年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后,自愿到條件極為艱苦的甘南州瑪曲縣工作,在貧窮落后的瑪曲草原一待就是四五十年。其間,他多次放棄了回上海的機會,憑著對瑪曲人民、對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艱難地通過了生活關、語言關,毅然選擇長期留守在高原。他視藏鄉為故鄉,視牧民為親人,克服重重困難,全心全意為牧民群眾解除病痛,得到了廣泛的尊敬和愛戴,書寫了一段藏漢水乳交融的民族團結佳話。
2012年10月31日,王萬青在出診的路上。圖片來源:新華社
復旦上醫資料顯示,“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到致命”是牧區條件落后的真實寫照。王萬青意識到,在當地行醫只專一科行不通。為了提高醫療技術水平,他自費購買了一套俄文原版的《醫學百科全書》,工作之余,刻苦攻讀,翻譯醫學資料10萬余字;在國家級和地方各級醫學雜志上發表《阿萬倉鄉牧民發病情況分析》《瑪曲高原新生兒肺炎氧氣治療的重要性》《瑪曲縣醫院十年外科住院病歷分析》等20余篇科研論文,部分論文獲獎后還引起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所及國外醫學界的關注。
1990年,王萬青調往瑪曲縣人民醫院工作,至2003年退休。十多年間,王萬青主刀或主持參與了上千例手術,工作之余他刻苦攻讀參考書籍,不斷提高自己醫療技術水平,填補了瑪曲縣醫學領域一項又一項空白。在“干中學”的王萬青,成為了一位名副其實掌握大內科和大外科知識技能的“全科醫生”。
退休后,王萬青依舊在繼續指導縣醫院的外科手術,在家中為上門求治的藏族群眾解憂,未曾停止在醫學道路上的追求和探索。2013年,在母校的幫助下,王萬青為醫院添置了腦電圖儀器,開設腦電波檢查,彌補醫院的空白。此外,他還借助檢查累積資料,開展高原疾病腦電波表現相關的臨床流行病學研究。
面對無數榮譽,王萬青卻謙遜地說:“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是在醫學上的成績和奉獻太小。”
王萬青退休后也曾回到承載著鄉愁和母校情懷的上海,但最終堅定西返瑪曲。他說:“其實我一直想念上海,前些年還覺得沒回去有些遺憾,如今想通了,草原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留在這里,還可以發揮余熱,為藏族群眾治病送藥,直到心臟停止跳動。”
“在高原,我同樣追尋到了人生的價值。”王萬青說,他的同學有的出國深造,還有不少人在醫學界成就斐然。“我的道路和他們不同。”他說,如果再做一次選擇,還是會來瑪曲,“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初心不變,一生無悔。”
網友:了不起的好醫生
新民晚報(xmwb1929)綜合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澎湃新聞、上觀新聞、網友評論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