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
陳宇良因獲得兩萬元“助學金”
改變了人生軌跡
如今,他決定反哺希望工程
一起來看廣西科技大學
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副院長陳宇良
與希望工程許下的“十年之約”
曾陷入工作掙錢和
實現夢想的兩難
陳宇良出生于廣西貴港的一個農村家庭,父親患有嚴重的強直性脊柱炎不能工作,家里靠母親一人打零工維持生活。
2010年,陳宇良考上湖南大學的研究生,但由于家庭經濟困難,他選擇調劑到免除他學費的廣西大學讀研。
“盡管學校免除了我的學費,但當時交完住宿費之后,兜里只有不到100塊錢。還有個弟弟讀大學,也需要用錢。”陳宇良當時便下定決心,要靠自己把生活和學習的重擔扛起來。
研究生期間,除了白天上課,他還會抽空去外面的高職院校兼職做教師。
2013年,陳宇良以學院專業第一名的成績保送廣西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馬上就可以實現他人生第一個目標。但窘迫的經濟狀況令他猶豫了,他陷入了工作掙錢給父母治病和實現人生夢想的兩難抉擇。
學院團委書記了解到他的情況,告知他可以申請廣西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廣西青年英才助學金”。由于成績優異、科研能力顯著,加上家庭經濟困難,他順利通過逐級審核,獲得了兩萬元的“廣西青年英才助學金”。
拿到助學金后,陳宇良把共青團廣西區委關于舉辦2013年度“廣西青年英才助學金”發放儀式的通知打印了下來,一直珍藏在自己的行囊中,因為文件落款處留著團廣西區委和廣西青基會工作人員的名字和聯系方式。
放棄高薪工作
選擇回母校任教
2018年11月的一天,廣西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蘇瑜接到一個陌生的來電,對方說他是第二屆“廣西青年英才助學金”獲得者陳宇良,在廣西大學讀博后,獲得廣西優秀在讀博士研究生出國留學獎學金資助,到美國雪城大學攻讀聯合培養博士,現已從美國留學歸來,回到母校廣西科技大學任教。
蘇瑜回憶:“他說,博士畢業后放棄高薪工作,選擇回大學做一名教師,是因為黨和國家在關鍵時候給他幫助,他必須懂得感恩。”
跟陳宇良打交道的過程中,蘇瑜時常被他的勤奮所感動,“他是我認識的人當中,睡眠最少的一個,經常半夜3點給我回信息,早上6點已經起床開始一天的科研工作”。
至今,陳宇良還保持著求學時的習慣,他在辦公室放了一張床,還有牙刷等生活用品,如果晚上工作結束太晚,他就直接睡在辦公室,因為他覺得一起來就可以干活的狀態特別好。
經過多年努力,陳宇良成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評審專家、廣西高等學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師培育計劃培養人選、廣西科技大學首批“3331高層次人才計劃”優秀青年學者。他主持完成多項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項目,并在國內外高水平期刊發表130余篇學術論文,其中包括85篇SCI和EI收錄論文,并榮獲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廣西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
陳宇良時常跟人提起,10歲那年他就萌生了3個夢想:讀博士;留學歸來報效祖國;當一個慈善家,成立世界500強企業,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目前,他已實現了前面兩個夢想,盡管第三個夢想難以實現,但他從未停止在公益路上追夢的腳步。
今年春節前夕,恰逢陳宇良和妻子結婚3周年的日子,夫妻倆做了一個浪漫的決定,從他的年度科研獎勵績效拿出10萬元,捐給廣西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收到這筆善款后,廣西青基會建議陳宇良把這筆錢用來提升廣西青少年的科學素養。
做公益不是要等到
非常有錢才去做
從2010在廣西大學讀研至今,陳宇良先后資助過38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
劉志華是陳宇良帶過的一名研究生,從甘肅敦煌到廣西柳州求學的她家庭條件比較困難。讀研時,她省吃儉用,甚至有一次腰痛發作擔心看病花錢,不敢去醫院看病。
細心的陳宇良發現劉志華總喜歡在辦公室吃泡面,同學去食堂時她也自己在辦公室啃干糧,他便主動找這名學生談心。劉志華告訴他,弟弟在上學,媽媽在做家政,最近媽媽突然生病了,家里斷了收入來源。
“陳老師了解我的情況后,他告訴我,課題組給我安排了會議記錄等工作,可以每月給我400元。除此之外,我發了論文,他也會給我一些科研獎勵。就這樣,我渡過了那段困難時期。”劉志華說,陳老師的這種幫助,不會給學生心理負擔,而是讓他們通過勞動有尊嚴地獲得經濟支持。
3月13日,廣西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會議室內,舉行了一場捐贈儀式。
活動現場,陳宇良向廣西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捐贈“希望科學+基金”,自2024年起他將每年捐贈10萬元,一直持續10年。
陳宇良坦言,這次捐資成立“希望科學+基金”,他也感到一定的經濟壓力。“家里有房貸,老人看病、妻子讀博都需要用錢,但身邊領導同事和學生的支持,以及妻子的理解,讓我在赴公益之約時感到很安心。”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榜樣作用,吸引更多的企業組織和個人加入公益事業,為青少年的成長成才匯聚力量。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