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一輩子考古的張良仁,怎么看都像個“古董”。
連短視頻App都很少看的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會成為短視頻“網紅”,被短視頻平臺評為“稀缺優質知識創作者”。
張良仁是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教授,主要從事外國考古,這是一個非常小眾的方向,也常常會面對一個問題:沒經費。
他最近一次去外國考古,已是5年前了。那次,他和隊員在炎熱荒涼的伊朗高原待了近一個月,發現了仿照中國青花瓷燒制的青花陶。這個發現對于研究古代中國的對外交流有重大意義,張良仁因此格外興奮。但因為經費原因,他們并未完成發掘任務,當時留下的那條探溝也成了張良仁始終放不下的牽掛。
這5年,為了重新回到伊朗,他聯系過好幾家有關單位,甚至找到商業界的朋友,希望得到支持,但是都無果而終。
戴運哲是一個新媒體創業者,在媒體工作多年的他,早就嗅到了短視頻的巨大機遇。無計可施的張良仁跟他一拍即合。
2023年6月,在戴運哲團隊的支持下,張良仁拍起了短視頻,成為一名“美食探店博主”。張良仁毫不避諱自己的目的:“拍視頻就是為了拿到研究經費”。
他的探店視頻跟別人不一樣。點一份小籠湯包,他追溯蒸籠的7000歷史;吃一根油條,他揭秘“油炸秦檜夫婦”的傳說;喝一口鴨血粉絲湯,他談起古墓里的一罐2500年前的鴨蛋。從腐竹到方便面,從火鍋到鴨血粉絲湯,張良仁都能把它們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一道道美食背后的歷史故事被他打撈上來,成為被網友追捧的“精神食糧”。
有網友說他是“更符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孤獨的美食家》”;也有人說吃播們萬萬沒想到,打敗他們的不是同行,而是來自考古學教授的“降維打擊”;更有不少大學生在他的視頻下留言,問能否考他的研究生。
然而,“華麗轉身”的開端并不輕松。
時間撥回2023年6月29日,張良仁坐在鴨血粉絲湯店里一整個上午,一條簡單的短視頻臺詞,還是沒順下來,這讓講了一輩子課的他覺得很尷尬。
最初的3條視頻都夭折了,他有些沮喪。
他的團隊只能想辦法。在早期的視頻里,制作團隊大幅縮減了同期聲,把臺詞都改成了畫外音。面對鏡頭緊張得“說不出話”的張良仁只需要后期補錄音就可以了。
視頻里,他身穿襯衣、舊西裝,頭戴一頂鴨舌帽,肩上背著一個跟了他十幾年的雙肩包。面對鏡頭的時候,54歲的張良仁像個小學生,身子繃緊、表情嚴肅認真,一雙眼睛努力想擠出一點輕松的神情。
一直埋頭學術的張良仁,形容自己“很拘謹”,表情也很“呆滯”。他總覺得,做短視頻“顏值、口才、演技”總得占一樣,自己似乎一樣也不沾邊。
張良仁知道自己的短板,他托朋友找來一位播音專業老師,認真地學起了怎么“說話”。2023年的暑假,短視頻“新兵”張良仁每天讀一首唐詩,他像著魔一樣,時常把繞口令“黑化肥會揮發”掛在嘴邊。
過去,跟許多埋頭學術的教授一樣,張良仁很少刷短視頻,覺得“沒什么營養”,甚至很少看手機。而且,他很“反感”在學術場合使用網絡詞匯。有一次,一個學生把網絡詞匯寫進了論文,平時溫文爾雅的張良仁破天荒地用嚴厲的態度批評了他。
然而,團隊給他的第一期視頻腳本里,赫然寫著3個字:絕絕子。張良仁傻眼了,他雖然“不理解”,但“小伙伴們”說這是年輕人喜歡的詞,于是他嘗試接受。現在,他已經能在鏡頭前熟練地說出“YYDS”。他的學生刷視頻,看到平時不茍言笑的老師也會“玩梗”,便覺得親和了許多;上課時,學生會給他一個會意的微笑。
有一段時間,張良仁想努力成為一個合格的“演員”,甚至穿起網上流行的軍大衣,想讓自己更親和一點。以前他的衣柜里所有衣服的顏色都很“低調”,像“從土里挖出來”的。如今,他也有了幾件粉紅色、大紅色的衣服。
盡管已拍了121條短視頻,張良仁坦言,他還是“很不適應”。他萬萬沒想到,就是自己身上這股拘謹中透著認真,想活潑卻總是慢吞吞的“反差萌”,讓他收獲了百萬粉絲。
現在,張良仁的短視頻賬號有204余萬粉絲。他已經能比較自然地面對鏡頭,也可以在留言板里跟他的“賽博學生”互相“拋梗”,甚至化身“5G沖浪選手”,跟平臺上的其他教授互相調侃。
家人、朋友都說他像“變了個人”。但有些東西沒變。
在戴運哲眼中,張良仁始終是一個嚴謹的學者形象。現在,他還是不允許學生在論文里用網絡詞匯。每條視頻所涉及的歷史知識,他也不允許團隊只用搜索引擎查找,必須找來相應的權威書籍,一一查證。
現在,張良仁很忙。每周拍攝3條視頻,打亂了他原來熟悉的節奏。記者采訪這天,他剛完成視頻拍攝,坐了80分鐘車到達采訪地點。也許是因為此前說話太多,他有些口干舌燥,不時發出幾聲沙啞的干咳。
但對于拍短視頻,張良仁很篤定。他深知,浪潮已經到來。
據一家知名短視頻平臺提供的數據顯示,粉絲過萬的知識創作者數量已超過50萬。就連張良仁所在的考古專業,也有不少人化身短視頻“創作者”。
通過拍短視頻,張良仁讓更多人了解了考古。那些原本不知名的小店,因為他的視頻,生意也火了起來。而他自己,也打開了“美食+考古”的“新世界”。他覺得“很值”。
但張良仁的研究經費還是沒有著落。他身上的雙肩包跟著他體驗過炎熱的伊朗高原、去過俄羅斯阿爾泰的卡通河、參加過國際考古學術論壇,它和它的主人都在等待下一次出發。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