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大四學生在社交平臺發布的一則求助帖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這位學生名叫小云,她的發帖標題是“我應該給十年前的支教老師打電話嗎?”
是什么原因讓這位即將大學畢業的女孩突然想要聯系小學時的支教老師,那段讓她念念不忘的學習時光,會在十年之后收到怎樣的回響呢?
“整理東西翻出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來過我們學校的廈門大學支教老師的聯系方式,我很想打電話給他們,表達我的感謝和問候,感謝他們帶來的一段快樂時光,但又怕打擾到他們,誰能給我一些建議。”這就是小云發布在網上的求助帖,正在對外經貿大學讀大四的她,假期回家時無意翻出了兒時的百寶箱,里面就有當年支教老師們留下的聯系方式。
讓小云沒有想到的是,她的帖子獲得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在大家的鼓勵下,她給其中一位老師朱少鵬發了短信。
朱少鵬:當年支教完之后,臨走之前我們支教隊說盡量不要給小朋友留任何聯系方式,也不要再去打擾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但是看到他們哭得稀里嘩啦的,真的是于心不忍,當時留電話就是這個原因。心里還是牽掛著他們,想著萬一有人需要打這個電話能找到我。
雖已時隔超過十年,但朱少鵬的手機號一直沒有換,在給小云的回信中他說,“就是希望有朝一日還有人能找到他,說一句,好懷念那時候的日子。”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學院大四學生 費湘云:朱老師立刻回復了我,感覺十年過去了真的非常感慨。廈大那邊也很積極幫助我聯系到了另外兩位老師,跟他們后來也有聊天,了解他們的現狀,感覺大家都特別好。
一堂關于夢想和未來的支教課
小云和朱少鵬等幾位支教老師相識是在2013年。當時,正在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就讀的朱少鵬參加了暑期“西部行”支教活動,在甘肅裴家營鎮中心小學,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支教。
那時,朱少鵬19歲,教孩子們美術課和語文課,而小云正在讀小學五年級,她和小伙伴們對這些大哥哥大姐姐帶來的新鮮的課堂內容,非常感興趣。
重新取得聯系后,朱少鵬給小云發來了很多當年的照片,那段快樂的時光再次浮現在了眼前。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學院大四學生 費湘云:他們會帶我們唱歌,會帶我們畫畫,會帶我們做手工,會上一些和科學有關的課,還會一起看電影。支教會讓一些地方的小孩看到更大的世界,得到一些關于色彩的幻想。
讓孩子們去追求更廣闊的天地,這正是朱少鵬和伙伴們在短短一個月的支教生活中最想種下的種子。他自己就是從甘肅平涼大山里走出去的,所以當有機會回到家鄉支教時,朱少鵬毫不猶豫報了名。
朱少鵬:拼命地跟小朋友去說,夸獎他們,鼓勵他們一定要自信,一定有自己熱愛的東西,有自己想學的東西。不要再去在乎別人的眼光,就去學,學到多少東西都是你的。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學院大四學生 費湘云:我覺得這些事情像一顆種子,它能讓我知道未來我的大學是什么樣子的,未來我能夠接觸到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就會在未來的求學路上一直想,然后我也要一直努力。
短暫相遇皆有收獲
帶著夢想各自出發
雖然只有短短一個月的相處,但支教老師給孩子們帶來了不小的影響,讀書、學習、擁有夢想,努力追求,他們就像是催化劑,讓這些懵懂的孩子對未來有了清晰的認識。十年時間里,小云也像她說的那樣,一直努力著,考入了理想的大學。如今,馬上畢業的她正在擇業,準備開啟人生的新階段。
小云和朱老師重新取得聯系后,兩人只是用文字簡單交流了一下,采訪過程中,他們撥通了視頻電話,十年未曾謀面的這對師生還能認出彼此嗎?
兩人聊著彼此的近況,回憶著支教時的點點滴滴。作為美術老師,朱少鵬在支教期間,讓每個孩子用畫來介紹自己。時至今日,他還清晰記得每個圖畫的意義。
其實,不僅僅是小云,這些年來,不少學生都聯系過朱老師,和他分享喜悅和煩惱,向他請教學業上的困惑。每次聽到有學生在追求夢想的路上有了進展,都是他最開心的時候。
朱少鵬:考大學肯定要報專業,會給他們一點點指導,可能幫助不大,但是總歸有一個人可以給你提供一些建議,總歸還是好的。我記得很清楚一個小男孩,當時他很活潑,小時候的夢想就是能去參軍,當一個人民解放軍戰士。上了大學之后在大學里面報名參軍,現在在新疆喀什邊境的武警部隊做一名戰士,他已經實現自己小時候的夢想,非常不錯。
在小云和同學們看來,支教老師給他們帶來了歡樂和啟迪,而對于朱少鵬來說,孩子們也給他反饋頗多。從2013年那次支教經歷開始,投身公益就變成了他的一種習慣,這些年,社區義工中,總有他的身影。
朱少鵬:你從他們眼睛里面,他們的笑容里面看到的,每個人都很努力在生活、在學習,反倒是給你自己的未來、給你自己的生活打了一針強心劑,你被他們反向鼓舞。
發帖引發共鳴
評論區里的師生情
小云和朱老師都說,雖然那一個月的支教很短暫,但對他們各自的人生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小云發的帖子,也代表了很多和她一樣學生們的心情。在那篇帖子的評論區,不少同學都在尋找自己的支教老師。小云的故事經過報道后,就在央視新聞的評論區里,也有一個學生和支教老師時隔十八年再相逢的故事。
“雖然時不時都會想到高一時北師大來我們學校支教的于老師,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更加想念,坐標新疆庫爾勒第四中學。”在小云這篇報道下留言的網友名叫張鑫,他所想念的于老師,是2006年北師大研支團的志愿者。當年,于老師來到庫爾勒第四中學,給高一五個班上歷史課,她用專業的教學方法和生動的歷史知識,讓學生們有了更開闊的眼界。
如今,張鑫在西安一所高校工作,在央視新聞和北師大的協助下,他和于老師取得了聯系,于老師還發出了一封跨越18年的回信。
“親愛的弟弟妹妹們,短暫的交匯讓我們成為彼此生命中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存在。因為有你們,所以那是我最青春美好的年華。我會熱烈盼望著聽到你們的消息,期待著下一次重逢。”
這樣的故事在小云發帖的評論區中還在發生,這也讓她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學院大四學生 費湘云:有一個網友說,十多年前的夏天,一個年輕的少年和同學們一起走進支教的學校。十年后的春天,他的學生就像當初種下的種子一樣,現在也長成了大樹,變成了和他當時一樣的樣子。很多網友說自己以前的支教經歷,也有很多被支教過的學生來找他們當時的老師,分享自己的經歷,我覺得超級感動。在帖子下面有很多學生和老師互相又找到了。大家能從很多小事里面找到以前的自己,我們也能從一些事情里面,重新找到繼續往前的勇氣。我覺得是特別好的一件事。
雙向奔赴 回饋過往
在新起點追夢高飛
十年前種下的夢想種子,它在孩子們的心中生了根發了芽,伴隨著孩子們的成長,逐漸變得枝繁葉茂。如今,那顆夢想的種子已長成了大樹。這是一個關于夢想、堅持和愛的故事。
朱少鵬是中國千千萬萬支教青年中的一員,他們把青春和熱愛散播到一片片大山、一座座村莊里,在凝聚著孩子們渴望知識的花園里,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給予孩子們最需要的養分,鼓勵孩子們用自信和熱愛建立起敢于追求夢想的勇氣。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們更加理解了“愛”和“給予”的力量,理解了“奉獻”和“傳遞”的意義。因此,他們一直帶著那份感恩和善良的心意,努力成長,追求卓越。這樣的雙向奔赴,既是對過往的回饋,也是夢想新的起點。
(總臺記者 王勝東 袁嘉憶 王殿甲 馬榮達 胡亞利)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