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罕見的“三箭追尾”么?
第一支箭正中10環
后兩支箭依次射中前一支的箭尾
三支箭形成重疊而摞的現象
這可不是射箭,而是射弩
2019年5月,李曉黎射出“三箭追尾”
云南省射弩項目傳承人李曉黎
在2019年第十一屆全國民運會
云南射弩隊選拔賽上
就射出了這個成績
最終他以20箭193環的成績入選云南隊
當然,這三箭的成績記為30環
李曉黎被稱為“射弩王子”
他參加過五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
獲得過射弩項目的9塊金牌
及5塊全國少數民族射弩錦標賽金牌
李曉黎展示所獲獎牌。
他不僅會射弩,還會制弩
他和朋友改良的傳統弩因成績好
被業界稱為“昆明弩”走俏各隊
如今55歲的李曉黎成了射弩老師
不僅教學生射弩,也教制弩
李曉黎制作的弩。
弩據傳起源于戰國
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狩獵工具
從遠古抵御外敵、精準狩獵的武器
演變為民族傳統體育的競技項目
射弩走過了千年歷史
在我國不少少數民族地區世代相傳
資料圖:2018年6月21日,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霞若鄉施壩村的傈僳族婦女在射弩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楊宗友 攝
如今射弩運動在年輕人中成為新時尚
它不僅走進了校園
還成為了熱門選修課
學生們不僅能學習射弩技藝
還能學著做弩弓和箭羽
這所掀起射弩風潮的學校是——
云南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
該校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及傳承
從2019年開始將“射弩”“制弩工藝”
作為一門新專業、新技能引入校園
每周開設8節射弩課,每節1小時
學校專門建了700多平方米的射弩場
聘請李曉黎做專任教師
“左手持弩、右手托舉,
左眼閉、右眼睜,拉弦、瞄準、扣扳機”
正在給學生上課的李曉黎邊說邊演示
話音剛落,一箭離弦,直奔靶心
托舉3.5公斤的標準弩練穩定性并不容易
傣族學生謝顯琳完成了立姿和跪姿訓練后
額頭滲出了汗水
“我覺得女孩練射弩很酷!”
下半節課
李曉黎把課移到了弩箭制作傳習所
他指著墻上各式標準弩與傳統弩說:
“做弩弓最好選用巖桑木
它是長在巖縫里的桑樹
穩定性好、蟲不蛀
扳機用牛骨,弩弦用達克隆線……”
李曉黎開始手把手教大家纏護弦繩
“每一扣都要拉緊,這樣才能保證精度”
彝族學生李清紅纏得很認真
他從小就對射弩有深刻印象:
“以前家里開墾荒地
老一輩會用弩箭驅趕野豬
而且一射一個準
現在有這個學習條件
我想跟著師父把射弩、制弩都學會
今后參加比賽,再去教自己的學生”
在學校政策的扶持下
在李曉黎的帶領下
學生們快速掌握了射弩的核心技藝
射弩進校園的五年中
該校已經培養出一支12人的射弩校隊
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儲備了人才
“學會制弩,才能更加了解射弩。
民族體育是可敬的、有趣的、智慧的,
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這項運動。”
李曉黎說
一支弩箭
穿越千年的民族記憶
承載厚重的民族文化
更留下歷久彌新的非遺傳承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