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云南因其多樣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歷史,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生活在這里的少數民族能歌擅舞,創作出了熱情奔放的歌舞,創造出了極具民族特色的樂器,也流傳下來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活動,有著非常寶貴的藝術及人文價值。
非遺作為國家和民族的精神物質文化,需要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環球人物網將以視頻+圖文的形式介紹象腳鼓舞、布朗彈唱、章哈、孔雀舞、葫蘆絲、基諾族竹筒樂以及潑水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追尋傳承人的故事,展現彩云之南非遺的美和傳承人的守正與創新。今日推出第五期《傳承葫蘆絲技藝 助力村民脫貧致富》。
葫蘆絲,又稱“葫蘆簫”,是云南少數民族樂器,發源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臨滄地區,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葫蘆絲可分為高、中、低音三種類型。其音色獨特優美,外觀古樸,柔美,典雅,簡單易學,小巧易攜帶,受到廣大音樂愛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愛。其中,《月光下的鳳尾竹》這首著名的傣族樂曲,以悠揚的曲調、娓娓動聽的旋律,帶給人賞心悅目的感受。
葫蘆絲。李璐璐/攝
梁河縣勐養鎮幫蓋村芒的哏從國是德宏葫蘆絲演奏非遺傳承人,他從十幾歲起學習葫蘆絲制作技術,其后創辦葫蘆絲·巴烏制作工作室,教授村民學徒制作葫蘆絲等,給村民提供就業機會,并與合適的農戶簽訂合同種植葫蘆,幫助村寨脫貧致富。2019年11月,哏從國被公布為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德宏葫蘆絲演奏非遺傳承人哏從國。
來源:環球人物網綜合德宏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