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強投入到鄉村振興的墻繪創作。
他走讀清遠的鄉村,甘于寂寞,用一雙巧手讓那些破敗的祠堂、寺廟之類的古建筑煥新生。70后的何小強,是清遠一名愛好書畫藝術的匠人,他同時也被嶺南傳統古建筑的文化魅力所吸引,成了一名當地頗有名氣的古建筑“修復匠”。
精細:灰漿顏料需要反復調配
灰塑、雀替、屋脊走獸……陽光明媚的日子里,覆蓋在飛霞景區的飛霞正殿古建屋頂修繕一新,特別是屋檐下的吉祥壁畫,光彩奪目,吸引了無數游客。看到眼前這一幕,一向內斂的何小強嘴角露出了孩子般的微笑,目光也格外喜悅,似乎忘記了幾個月在工地風餐露宿的艱辛。
飛霞山古建的屋脊裝飾修繕一新。
飛霞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一,位于清遠清城北約20公里的北江河畔的群山中。這里的飛霞洞四面環山,以建筑雄偉聞名,殿宇順著山勢逐級疊建,現存建筑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大都建于清末民初。然而,這片有百年歷史的古建筑群不堪風雨侵蝕,近年來已出現了多處墻體、屋面破損、開裂等險情,2021年起清遠開展文物保護工作,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飛霞洞之飛霞正殿實施修繕工程,何小強參與到其中的部分維護修復工程,最近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他向記者展示了幾張當時在古建瓦面現場施工的工作照,講述了修復的不易和難忘的細節。
何小強說,飛霞山的古建筑以磚木結構為主,雕塑形式有灰塑、木雕、磚雕等,造型上以蝙蝠、百鳥、花草等中華民族傳統的吉祥圖案為主。何小強和團隊的成員接受任務后,立即入駐深山,吃住在寺廟工地,在省市文物保護專家的指導下,一步一個腳印開啟了古建的修繕工作。與其他建筑工種不同,灰塑施工要在高大的寺廟屋頂實施高空作業,爬上爬下、日曬雨淋。要完成一件灰塑作品,少則耗時數天,多則數月。
壁畫和灰塑是嶺南傳統建筑裝飾藝術,壁畫是古老的繪畫之一。灰塑是選用生石灰、稻草、礦物質顏料等材料,作品依附在建筑墻壁上沿和屋脊上或其他建筑構件上。為了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何小強近年來走訪了廣州陳家祠、韶關珠璣巷等眾多嶺南名勝古跡,揣摩不同歷史時期的古建文化特色,鉆研古建的壁畫、雕刻藝術,拜訪廣州的灰塑非遺大師,在傳承古建的裝飾工藝方面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研習。“修復盡可能用傳統的工藝來配制壁畫所需的灰漿和顏料。”何師傅說,每次在上屋面施工前,他都要提前做好壁畫的龍骨模型,不斷翻閱各種古籍,研究方案,試驗色彩的濃淡,直到得到專家的認可后,再去現場繪制。他所用到的石灰、黃糖、桐油、糯米漿等原材料,都是嚴格按照古建傳統工藝配制的,修復達到逼真而傳神的效果,順利通過了修繕的驗收。
出圈:修舊如舊助古建筑“回春”
70后的何小強,高中畢業后就開始自主創業。他自學美術,癡迷書畫,上世紀90年代跟隨老師從事油畫出口行業。近年,他拜師學藝開啟了古建灰塑工藝的研習之路。
近年來,人們對古村落的保護開發意識日漸覺醒,一些具有歷史文物價值的民宅、祠堂、寺廟等古建變成了寶。飽經風雨的這些“古董”不堪歲月侵蝕,破敗不堪甚至崩塌。老祠堂“回春”的業務紅火了起來,何小強因古建“美容”出了圈。
在清遠的鄉村,大大小小的祠堂見證著歷史的變遷。在完成飛霞山古建的壁畫、灰塑修繕工作后,最近何師傅和他的團隊又陸續接到了一些鄉村祠堂的修復工程。“我現在經常要去鄉下的工地施工,因地方的風俗和文化各異,祠堂的修復和建造工程復雜,現在已很少有人掌握這種施工技藝。”何師傅說,鄉村祠堂不僅僅是灰塑等裝飾大量缺失,外墻、屋面也有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損,大量木質裝飾部件腐爛,這些工程都需要大量的有經驗的匠人進行維護。“現在很多古建筑需要修復,何不組建一個修復隊,承接老祠堂的修復工程呢?”想法萌生后,何師傅立即招兵買馬組建團隊。
“古祠堂的立面造型上,有蝙蝠、石榴、金蟾、牡丹等具有吉祥意義的中式圖案。破損祠堂的修復需要在古建方面有豐富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匠人才能勝任,這也是我們找何師傅來負責工程的主要原因。”一位鄉村干部說。“古建在修復過程中,屋頂的瓦片是不能動的,梁的負重很大,一旦動了連接的人字架及立柱,很可能導致直接倒塌。這都會讓一般的施工隊望而卻步。”何師傅說,古建的設計、校正維修及屋面瓦重蓋,都與普通的現代民居有著很大的差異,比如屋面更加傾斜、空間規劃、功能區域等要遵循地方的風土民情,這都需要時間和文化的沉淀和積累。團隊力爭修舊如舊,盡量還原并呈現建筑固有的歷史風貌。
傳承:還需培養更多古建修繕人才
時代匠人,堅守初心,傳承匠心。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清遠古建修繕匠人的數量和質量都在退化,表現出年齡偏大、手藝失傳、數量減少等問題。面對數量龐大的古建筑修復,修繕師人手明顯不足,這并不利于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而讓工匠技術得以傳承和發揚,需要完善市場機制下的閉環制度。
何小強參與古建修繕。
古建筑是歷史文化的重要遺產,需要得到妥善的保護和傳承。傳統匠人是古建筑保護和修繕的重要力量,他們的技藝和經驗是寶貴的財富。近年來,通過飛霞山等古建筑群的維護經驗,清遠相關部門經過長期調研,提出建議:支持文創產品市場化機制,鼓勵匠人創作;與景區聯動,利用新型社交媒體平臺,擴大傳統匠人手工藝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公費培養基層古建修繕人才,學習借鑒公費師范生培養的經驗做法,由省級文旅部門撥出專款,委托省屬專科院校開設相關專業,面向生活困難的家庭,公費培養古建修繕學生;在教師選擇上,要招聘具有真正實戰經驗的工匠進行教學。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