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小小的編織籃,是不是勾起了您童年的記憶呢?在小時候,長輩經常挎著這么一個籃子,去市場采買一家人當天飯桌上所需的菜蔬。隨著時光的流逝,這樣的編織籃已經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然而,就是這樣承載著童年生活記憶的編織籃,最近又在浙江海寧,通過編織籃手藝人馬永祥和他孫媳的雙手,火熱了起來。
夜幕降臨,在海寧黃灣鎮寬塘集市一個極不起眼的一個小角落里,記者見到了馬永祥。沒有大嗓門的吆喝,老人只是靜靜地坐在那里,不過這些漂亮的編織包很快就吸引來了顧客。
顧客們眼中愛不釋手的編織包,都是馬永祥自己編的。馬永祥年輕時做過裁縫,手上的細致活兒很有些功底。閑暇的時候,他喜歡給家里編些菜籃子,或者收納筐,編織的圖案各不相同,使用的材料不過是些廢棄物。
編織籃手藝人 馬永祥:捆水泥磚的包裝帶,我不用錢去買的,在前面造房子那邊的地方拿一點來做做好了。
沒想到,這些用水泥磚包裝帶編成的菜籃子,在孫媳婦張亞茹看來卻是難得的手工藝術作品。
馬永祥的孫媳婦 張亞茹:因為我平時會多關注一些時尚博主,在時尚博主推薦的一些好物當中看到了這個籃子,就覺得給爺爺也買一些彩色的帶子做做看。
張亞茹畢業于美術專業,對色彩和圖案都有著敏銳的鑒賞力。在她看來,爺爺做的這些收納筐、菜籃子只需稍加改動,就能脫穎而出,而且絕不輸時尚大牌。于是,張亞茹提議,換掉捆水泥磚的包裝帶,改用細膩光滑的編織材料,由她負責創意設計,馬永祥則負責手工編織,孫媳婦要讓爺爺的老手藝煥發新光彩。
小小編織籃 從傳承走向創新
就這樣,祖孫倆聯手,買來了各色的編織材料,孫媳婦張亞茹畫出設計方案,馬永祥開始新的編織。但一上手,馬永祥就發現了,要編出孫媳婦設計的這些圖案,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在最初的一段時間里,馬永祥拿著這些五顏六色的編織條編了拆、拆了再編,有時候,一坐幾個小時也編不出孫媳婦設計的圖案來。但老人就是有著一股韌勁兒,他測算編織條與設計圖的比例關系,反復嘗試編織紋理走向,把困難一步一步分解,一項一項克服。
編織籃手藝人 馬永祥:從省力到困難,先做省力的,再做難的,一道一道的工序把它分開,不要攏在一起。籃子我先把輪廓打出來,然后再看看到底好與不好,如果不好,我們把它改進一下,再打出來了。不對就重新來過,我就是這樣的。
就這樣一次次的嘗試,孫媳婦的設計終于在馬永祥的手中編成了。
馬永祥帶著自己編織的作品到集市上銷售,不是為了掙錢,就是想看看有沒有人喜歡。沒想到短短兩天的時間,200多個編織籃就銷售一空,還有不少人要求加微信做定制款。
馬永祥的孫媳婦 張亞茹: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后,我們都想設計一款屬于自己的籃子,獨一無二的花紋,漂亮的顏色,還要保證它的實用性。
如今, 編織成了馬永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更喜歡挑戰沒有編過的圖案和款式,“學無止境”是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
編織籃手藝人 馬永祥:學無止境,我做裁縫的時候,我師傅就教我,他說學到老做到老,學無止境的。如果你不學了停了,你就退下去了,就要一步一步地高,不能放棄。不管有多么難,難的我也要做,碰到問題我仔細動動腦筋,今天還不行,我明天再來了。
小小編織籃 承古傳新編織美好生活
編織籃受到歡迎后,熱心的馬永祥還作為老師登上社區講臺,向居民們傳授編織籃的制作方法。馬永祥希望,通過分享自己的編織技巧,給大家的文化生活增添一份樂趣。如今,爺孫倆又有了新的打算,計劃將教學拓展至網絡平臺,開設在線編織籃課程,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一個個小小的編織籃,裝載著兒時的美好記憶,也裝載著祖輩的傳統手工技藝,更裝載和豐富著我們新時代的美好生活。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