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去年夏天拍攝的視頻中,那曲市尼瑪縣羅布玉杰野生動物管護站站長格桑倫珠正用奶瓶喂養三只走失的藏羚羊幼崽,它們小小的身軀緊緊依偎在一起,鼻尖反射著黑亮的光。
“看,這就是我們的工作。”格桑倫珠自豪地說,“這群小家伙去年11月重返自然了。”
羅布玉杰站的野生動物專業管護隊員在出發巡護前給站里救護的受傷藏原羚喂糌粑(5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格桑倫珠繼續滑動手機里的照片——有吃著他手里糌粑的小藏原羚,有傷勢初愈、趴在他身邊的灰狼,還有他們救助的那只身軀碩大的棕熊……
每一張照片背后,都有一個關于救助、生命和希望的故事。而這一切,都源于一個名字——羅布玉杰。他曾是這片土地上萬千生靈的守護者,也是格桑倫珠心中的英雄。
羅布玉杰,原西藏自治區尼瑪縣森林公安派出所一級警司,2002年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抓捕盜獵分子時犧牲。羅布玉杰管護站以此命名,扼守著通往羌塘無人區的要道,轄區面積超過5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超過4600米,目前有管護員14人。
成群的藏野驢從野生動物專業管護隊員們的車前跑過(5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我從小就知道羅布玉杰的事跡,上世紀90年代,他抓過很多盜獵者,還收繳過上百張藏羚羊皮。”格桑倫珠說,羅布玉杰在犧牲前的20天里,巡護行程就超過3000公里。
在管護站,格桑倫珠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翀翀”,這在藏語里是黑頸鶴的意思。多年來,他和同事們歷經風霜雨雪,堅守在尼瑪縣轄域里的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著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動物。
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西藏自治區北部,總面積達29.8萬平方公里,主要保護對象為保存完整的、獨特的高寒生態系統及多種大型有蹄類動物,共分布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0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21種,被譽為“野生動物的樂園”。
野生動物專業管護隊員在巡護路上一處埡口的冰雪堆上合影(5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沒有現成的路,巡護車隊只能靠記憶和巡山時留下的車轍前行;沒有車轍時,形狀各異的大山就是路標。巡護中更難的是過河,即使是夏天,河面仍覆蓋冰雪,車子能不能過要靠人先試探;有的水面看似尋常,下面卻積滿泥濘,很容易陷車……
“自然保護區內的天氣變化無常,即使是夏天也會下好幾場雪,我們只能等雪停了再走。”格桑倫珠說。
野生動物專業管護隊員們在巡護途中宿營的帳篷內準備吃飯(5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羅布玉杰管護站野生動物專業管護員嘎加達芒回憶,從前去往藏羚羊產羔地甜水灣的路途艱辛,騎馬需要三天才能到達,而現在開車僅需5小時。
那時,沒有記錄本和智能手機,他們大致估計當時甜水灣會聚集一萬只左右待產的母藏羚羊。“而今年在這里產羔的藏羚羊數量已經超過十萬只,數量越來越多了。”嘎加達芒說。
這份保護藏羚羊的事業,也傳承到了下一代。嘎加達芒的兒子白瑪扎巴是管護站的新成員。在父親和前輩們的影響下,他加入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白瑪扎巴說:“我從小就跟著父親在保護區里闖蕩,我能懂他和羅布玉杰等前輩對這片土地的深情。”
這份傳承的背后是父與子對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的熱愛與堅守。
管護員在救治受傷的藏羚羊(6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2024年6月5日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發布的《2023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西藏境內黑頸鶴數量由不到3000只增加到1萬多只,藏羚羊增長到30多萬只。
2021年7月,《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案》審議通過;2023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施行。這些法律法規的穩步實施,也離不開管護員們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努力——他們頂風冒雪,深入保護區腹地,守護人類共同的生物多樣性寶庫。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