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4月3日電(記者蔣芳、邱冰清)臨近清明,高齡的幸存者陸續在家人陪伴下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紀的“哭墻”前進行祭奠。家,一半在身邊,一半就在墻上。
截至目前,登記在冊的在世幸存者數量定格在“69”。2021年以來,有三位幸存者離世,分別是享年92歲的李如富老人,享年95歲的蔡麗華老人,和享年96歲的楊翠英老人。
逝者不可追,如何盡可能地延長生者的生命?簡單的“登記在冊”四個字背后,有很多不為人知的付出。
“小李啊,我媽媽今天身體有點不舒服,你能來帶她去看看嗎?”接到幸存者石奶奶的女兒打來的電話,李雪晴收拾好東西一邊聯系醫院,一邊往石奶奶家去。掛號、就診、檢查……小李一直陪著石奶奶及其家人,直到把他們送回家。
李雪晴的微信里有幾百位好友,幸存者相關聯系人占了八成;經手過的幸存者醫藥報銷單數不清;她有一本記載著每一位幸存者身份信息和身體狀況的手冊,像對自己家一樣熟悉幸存者的家庭住址。“小李啊”“小李哎”“又要麻煩你小李”……老人看病找她,報銷醫藥費找她,房子拆遷事宜也會咨詢她。
小李只是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的工作人員之一。2004年,以“關注戰爭受害者,援助歷史見證人”為宗旨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援助協會正式成立,后改名為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名字變了,任務沒變,所有幸存者報銷醫藥費、發放生活補貼及節日慰問金、提供健康呵護服務、組織活動等工作都由他們負責。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物資緊張,援助協會和紀念館通過各種渠道,第一時間為幸存者老人購買口罩并快遞至老人手中,共計送出口罩4636只。
那些在子女看來都有些“麻煩”的老人,到了援助協會這就不麻煩了。陳洪貴老人會在散步到紀念館時,給援助協會工作人員打個電話,“好久不見,想看看你們,跟你們聊聊天。”王素明老人給工作人員打電話經常半小時“起步”,每個故事都要從年輕時講起。援助協會還經常組織老人們出去玩,“千歲宴”、牛首山踏秋、走進新農村感受新面貌……每次工作人員都會先踩點,確保路線中盡量沒有樓梯,每一道菜都適合老人等等。
“金陵秋景美,九月賞牛首”——2020年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中秋慰問活動。(新華社發)
從家族記憶到民族記憶,到2015年這段歷史成為世界記憶遺產,隨著南京大屠殺歷史越來越多被公眾熟知,參與援助的隊伍也越來越壯大。
2018年,援助協會與江蘇省人民醫院婦幼分院合作,成立幸存者健康呵護服務隊。一方面,醫護人員利用休息時間,定期義務上門訪視。另一方面,醫院還為老人開辟了綠色就醫通道,保證當天就診順暢。
關心、關愛老人的資金源源不斷,幾乎全部來自社會各界無私捐贈。平日里,在紀念館入口處,參觀者可通過掃描二維碼為幸存者捐款,同時領取一支菊花。這些善款全部用于關愛幸存者,“我們不規定捐款數額,一毛、一塊、一百都是心意。募集資金的同時,也是儀式化教育。”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據統計,近五年援助協會共收到愛心捐款700余萬元。
一邊“延緩”老人的生命,而另一邊,援助協會還在努力地“延續”家族的記憶。
2019年,援助協會啟動幸存者后代傳承記憶行動。葛鳳瑾是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葛道榮的次子。自20世紀80年代起,葛道榮一直致力于講述這段歷史。當父親進入耄耋之年,葛鳳瑾責無旁貸拿起“接力棒”,連續幾年赴日本召開證言集會,向當地民眾講述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近幾年來,許多幸存者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都已經很好接過了傳承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的接力棒,這是為世界記憶遺產續寫新篇章,為人類和平貢獻新力量。”援助協會會長張連紅說。
明年,將有四位幸存者老人滿百歲(4位老人均出生于1922年),小李和同事們已經開始籌劃著為他們過百歲生日,“這是我們瑣碎工作中的成就感和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