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佛山一個高速路口上了熱搜。據媒體報道,佛山廣臺高速43公里處一岔道口違章頻發,有車友稱交罰單時,發現平臺顯示有近62萬人被罰。眾多車友指出標線不明,如果不提前預判就要被罰。根據網友航拍實測,在這一路段3分鐘竟有27人違章。
短短3分鐘,27人“中招”。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岔道口,因罰款總額驚人,被網友謔稱該地為“印鈔機器”,這說明此處交通標識的設置,存在爭議之處。一些網友就此發出質疑,屬于人之常情。
耐人尋味的是,一方面,不少車友認為該岔路口指示信號設置不合理、不科學,比如有被罰車主稱:“提示不足,設計完全不考慮實際駕車習慣,而且剛好是個上坡位,等看到實線時已經晚了。”另一方面,當地交警部門則表示,司機有足夠時間、距離看見上述的交通信號,應遵循交通信號指示安全行駛。
這種各自陳述,仿佛陷入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尷尬對立。就目前而言,該處的標志標線、提示牌是否合理合法,不宜簡單給出對與錯,而應由權威機構論證,由業內專家推敲,由公眾參與其中,找出最大的“公約數”。
有個細節值得一提。據車友反映,此前某信息發布平臺顯示:“共有624149人在此處違章”,但經媒體曝露后,該數據已消失不見。記者向佛山公安交警部門求證事發點交通處罰違法單數,尚未收到回復。拔掉這個疑點,也需要有關機構真誠回應。
基于上述種種,面對輿論關切,有關部門有責任直面該公共事件的焦點,一個是事發點設置的交通信號是否經得起推敲?再一個是事發點究竟有多少違法單數?最后一個是所收到的罰款都流向了何處?
“清理以罰款為目的的電子抓拍”,這是一名全國人大代表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出的建議。無論是防止濫設濫用“電子警察”,還是反對為了提高罰款收入而進行抓拍,都切中了現實問題,也呼應了民聲民意。而具體到佛山這起案例,不能武斷認為也存在這種情況,但公開回應、透明操作則是平息質疑的最好方式。
(文丨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