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太空菜園’種了啥?”
“蔡旭哲太空種的西紅柿長幼苗了”
“中國人種出了世界產量一半以上的蔬菜”
中國人的種菜天賦
被熱搜上的各種新聞反復確認過
但是,作為一個
每天需要192萬噸蔬菜的國家
中國能成為世界第一蔬菜生產大國
可不是單憑國人的種菜天賦
還很重視后天的培養(yǎng)和努力
在北京大學,就有一片園地
專供學生們播種、育苗
移栽、澆水、鋤草、施肥
親手種植水果和蔬菜
全程體驗春華秋實的幸福感
“夏日涼蔭重,秋菊芬芳濃”
這燕園中小小的一塊“菜地”
可不是北大學子
自行輾轉騰挪擠出來的
而是“大學生種植實踐”通選課
專門的實踐基地
是2020年冬天,經重新規(guī)劃
特別開辟出來的
這門“種地課”
由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開設
面向全校本科生開放
授課教師是蘇都莫日根教授
和張泉副教授
蘇都莫日根(戴眼鏡穿牛仔褲者)在指導學生翻土。
蘇都莫日根教授被同學們
親切地稱為“蘇都老師”
他1991年入職北大生命科學學院
多年來一直致力于
非孟德爾遺傳的生物學機制研究
承擔重要科研任務的同時
教學工作也一直沒落下
曾獲評學院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
還拿過教育部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生活中的蘇都教授
還有個十分有愛的“隱藏身份”
他是在短視頻平臺
擁有20多萬粉絲的賬號
“土狗小黃兒”的“黃爸”
“小黃兒”是8年前
蘇都老師帶學生
進行鄉(xiāng)村田野考察時
撿到的一只田園犬
后來他和愛人收養(yǎng)了它
給予“小黃兒”多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
也會用視頻記錄下
這只機靈可愛的小狗
與夫妻倆互動的日常趣事
課堂上治學嚴謹,生活中溫和細心
就是這位最受歡迎的蘇都老師
和生命科學學院同事張泉老師一起
從基本理論知識到“下地干活兒”技巧
從整地篩土到收獲果實
“手把手”地教北大學子們“種菜”
細致合理的課程安排之下
即使學生沒有農學背景
學的是醫(yī)學、經濟學
也不用擔心“草盛豆苗稀”
在照料園地的同時
學生們還需要全過程觀察
記錄作物的生長狀況
書寫種植日志
回顧自己與幼苗共同成長的日子
很多同學寫下的文字
充滿了對自然與生命
對土地與耕種的體悟和敬畏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18級本科生
種西瓜的劉亞霄:
“人們都說,農作物是大自然的饋贈,在自己真正去播種、除草、施肥、授粉之前,我一直以為這份饋贈是理所應當,是自然而然,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通過農耕改變土地,土地亦通過農耕來改變我們:農耕讓我們肌肉酸痛膝蓋勞損,農耕在我們臉上留下些許太陽曬出的小斑點,農耕讓我們明白,艱苦卓絕的努力也可能打水漂。但我們還是會心甘情愿地在這片土地上不斷給予、不斷付出,直到到達一個極限,這個時候,大自然或許才會開始給予豐厚的回饋。”
北京大學臨床醫(yī)學院20級本科生
種?;ú式返膭伲?/strong>
“這門課程讓我體會到了生命的神奇之處。有一株小苗中了病害后一蹶不振,我以為它真的要歇菜了,但是過了一兩個星期,它又冒出了綠色的小芽。就像老師說的那樣,生命有時候真的很頑強,你看它的狀態(tài)明明差到不行,但它就是挺下來了。”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20級本科生
種向日葵的王怡雯:
“每次去基地都是我一天中最開心的時刻,向日葵的存在讓我的生活不再是宿舍-教學樓-食堂的三點一線,我常常騎車經過未名湖,繞過朗潤園,發(fā)現(xiàn)了許多以往不會注意到的美好,同時,每次去看向日葵時總能給我一種活在當下的安穩(wěn)感,讓我不再焦慮和浮躁。”
蘇都莫日根教授經常
向學生們強調:“大學生種植實踐”
是一門勞動課,課程的意義在于
“通過勞動磨煉身心,取得愉悅
通過種植產生對生命的感情
對自然的了解
每個人都經歷了腰酸胳膊疼
最后高高興興地收獲勞動果實”
蘇都老師也說
這塊小小的種植園地
還滿足不了所有北大學子的勞動需求
他盼著將來能開辟一大片
真正的“北京大學附屬農場”
“讓大家都來勞動
勞動成果能在食堂吃,那多好啊”
“學霸”們下地種菜的視頻
也收獲了網(wǎng)友的點贊
能在“象牙塔”安心讀書
也能在小菜園鋤地翻土
關心世界與未來
也關心糧食與蔬菜
或許,這就是中國人能把菜
種到太空上去的秘訣吧!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