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國地衣學的主要奠基人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
為了填補我國地衣學科的空白
他將重任扛在肩上
如今,91歲的他正在編寫《中國地衣志》
每天工作至深夜
近日,總臺《吾家吾國》欄目
專訪中國地衣真菌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魏江春
曾是全國唯一學習地衣專業的學生
他填補了國內學科的空白
1958年
為了填補我國地衣研究的空白
魏江春來到蘇聯學習地衣專業
當時,中科院正籌辦真菌研究所
缺了地衣真菌專業這一塊
真菌研究就不完整了
帶著填補空白的決心
魏江春留學四年后歸國
作為當時全國唯一
學習地衣專業的學生
魏江春面臨的每個問題,都是“第一次”
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參考
也沒有前輩、同門可以解惑
在這種環境中
魏江春一手“拉扯”大了一門學科
在魏江春的努力和主持下
我國建立了第一個地衣標本室
現在已經存有10萬多號地衣標本
標本室里每張文獻卡
都是魏江春親手制作
“那時沒有幫手
我也不覺得這個工作枯燥
反而是如饑似渴地去做
一定要任勞任怨,必須得這么做”
扎營珠穆朗瑪峰
發現地衣新種“珠峰石耳”
調查取樣是地衣生物研究中的關鍵環節
高峰險崖是地衣喜愛的生長環境
魏江春就到全國各地進行野外考察
野外山路本就充滿危險
地衣還十分微小
他就趴在地上,拿著放大鏡找
1966年
魏江春背著干糧來到珠穆朗瑪峰
攀爬到海拔5700米的地方扎營
一住就是半個多月
高海拔和艱苦的環境
讓魏江春的身體產生不適
“我晚上睡覺時閉著嘴
到第二天早上就張不開了、粘住了
用舌頭去舔
一層嘴皮子掉了,血淋淋的
我開玩笑說像擦了口紅
下山后一個多月才慢慢恢復”
這份辛苦沒有白費
最終,魏江春采集到了
在這之前,世界范圍之內
從來沒有被發現過的地衣品種
“珠峰石耳”
這份珍貴的標本現存放于
亞洲最大的地衣標本室
91歲仍堅持工作
如今他不再孤軍奮戰
地衣被稱為地球上的“開路先鋒”
在魏江春眼中,這種古老的生物
關乎石質文物保存、沙漠治理
甚至可能成為火星“拓荒者”
魏江春介紹
“地衣生長在石頭上
地衣里有地衣酸,是次生代謝產物
把巖石風化形成土壤
后續才能有植物生長”
現在,魏江春正在申請相關項目
把地衣帶到太空
2005年,魏江春發表文章提到
地衣有防風固沙的作用
并進一步提出了沙漠生物地毯工程的概念
用地衣來治理沙漠
不僅如此,魏江春帶領團隊
在沙漠地衣中還發現了16種“沉默的基因”
在他看來
如果這些基因被激活
將會為人類打開一個巨大的資源庫
接續地衣研究、關注學者培養
是魏江春當前最牽掛的事
91歲的他正在編寫《中國地衣志》
每天都工作到很晚
如今,魏江春不再是孤軍奮戰
曾經全國只有一人的專業
在他的帶領下,有了更多年輕人加入
成為領跑世界的專業團隊
“我們現在創新領跑的這幾個項目
在世界上都屬于領先的
我們現在已經做到了”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