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土生土長的苗寨人。大學畢業后,她選擇回到家鄉,帶領鄉親們擺脫貧困。其間,為了籌集資金發展產業,她不惜賣掉婚房。近日,《面對面》專訪楊寧,講述其帶領村民脫貧背后的故事。
大學畢業毅然回村
親眼所見的貧困讓她百感交集
楊寧所在的江門村地處桂北曾經的連片特困地區,山多地少、交通不便。村里的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楊寧的父母也不例外,楊寧和弟弟從小便跟著奶奶生活。
2010年7月,大學畢業的楊寧選擇了回家,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
到任的第一天,村主任就分配給楊寧一個屯,在一次次入戶走訪調查過程中,親眼看見的貧困讓她百感交集。
楊寧:當時我看到最多的就是,在鄉鎮街道有很多的留守兒童和老人。有一次到米粉店去吃粉,看到一個老奶奶帶著孫子和孫女,只買了一碗粉,拿粉湯泡飯,三個人吃。那一刻很觸動我。
那時,江門村村民的年均收入只有1000多元。如何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楊寧思考了很久,覺得應該找到一個適合村里發展的產業。
三次投資三次失敗
她卻毫不退縮
■ 第一次投資
當地有豐富的竹子資源,楊寧考察市場后發現,經過初加工的竹子賣給廣東、廣西北海等地的商戶,可以減少流通環節,從而提高收入。于是,她貸款了5萬元作為這個項目的啟動資金。
然而,竹子的生長周期長。由于貨源不足,楊寧想靠竹子產業讓村民脫貧致富的想法最終宣告破產。
■ 第二次投資
后來,楊寧決定從最熟悉的產業入手。苗家人喜歡吃辣,而且辣椒種植操作簡單,家家戶戶都需要。她覺得這應該是個不錯的致富項目。
于是,楊寧和她的同學一起投資,請了20多位村民試種高山辣椒。不曾料想那年雨水特別多,地里的辣椒苗開始一片片長斑腐爛。投資打了水漂,她和同學每人都虧損了十多萬元,其中不少錢還是借來的外債。
■ 第三次投資
不服輸的楊寧又發現大苗山有野生葛根,便嘗試著種葛根。她和另外一名同學各貸款20萬元,帶領43戶農戶種植高山葛根。但種出來的葛根又細又長,產量上不來,每畝收入很低。這次嘗試也失敗了。
短短三年經受三次失敗的打擊,但是楊寧并沒有退縮。
楊寧:我就想,我一定要做成一件事。我還很年輕,想帶村民走出一條路。如果沒有人敢去嘗試,敢去碰得頭破血流,那么這條路就闖不出來。
為了發展新產業
她不惜賣掉婚房籌集資金
隨著我國的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楊寧又看到了希望,她憑著一股不服輸的精神又開始新的探索。
在一次下村入戶走訪時,她發現一位村民家里有一種紫色的糯米。詢問得知,這是苗家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一種叫紫黑香糯的獨特品種。她算了一筆賬,種紫黑香糯的收益是普通糯米的兩倍。
楊寧認為種米技術是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技術和氣候在當地都合適。于是,她計劃用苗族傳統的“稻+鴨+魚”共作模式種植紫黑香糯,不僅可以利用鴨糞做肥料,還能通過賣魚和鴨子再增加一份收入。
然而,她的話一出口,就遭到了大家的拒絕。無奈之下,楊寧賣掉了父母給自己準備的婚房,拿著賣婚房籌集到的三十多萬元,召開動員會,發動村民種植紫黑香糯。
最終,全村有60多戶貧困戶參與了種植紫黑香糯米項目。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秋天,香糯迎來了大豐收,每畝收入增加了兩倍。
她成功帶領鄉親脫貧
“農村天地大有可為”
看得見的收益,讓楊寧獲得了村民的信任。2017年,江門村兩委換屆選舉,楊寧以90%以上的高票當選村委會主任。
肩上的擔子重了,責任也更重了,楊寧開始探索更優質的產業項目。
當地海拔較高,晝夜溫差大,種出的西瓜品質格外好。楊寧偶然間聽說有一位阿嫂在為賣瓜犯愁,便特地去她的瓜田拍了照片,加上文字發在自己朋友圈。沒想到信息發出后沒多久,1800多斤西瓜就被訂購一空。
楊寧順勢組織村里的留守婦女成立了種養專業合作社,村民們負責種植西瓜,她負責銷售。
很快,西瓜成了苗寨的一個“當紅產業”。為了更好地推銷大苗山的農產品,楊寧動員6名大學生村官建立起農產品電商服務中心,還和村民們在田間地頭直播賣貨。
2020年,江門村95戶貧困戶、327名貧困人口全部成功脫貧,楊寧也被推選為村黨總支書記。
楊寧說:“人家說‘是你成就了江門村’,其實是村子里的村民、江門村成就了我,給了我那么好的一個成長平臺,所以農村天地大有可為。”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