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奚瑞辰,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二年級學生。我出生于1996年,是人們常說的“Z世代”。2014年,我剛滿18周歲就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我的第一位入黨“介紹人”是我的父親。父親是遼寧水利部門的一名基層干部,每年夏天,他都是“以雨為令”,只要有險情就沖到防汛一線工作。我的暑假往往是父親最忙碌的時候,父子倆經常好幾天見不到面。但在我心里,父親就是共產黨員的樣子,我也希望能像父親一樣。
2003年神舟五號發射時,我7歲;2007年嫦娥一號發射時,我11歲。電視直播里炫酷的畫面、激情的解說,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顆航天的種子。哈爾濱工業大學是我國航天事業的搖籃,高考之后,我把航天專業作為我的第一志愿。
大一那年,我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上面寫下了對自己的寄語,也是對黨和國家的承諾——“未來能在科技領域為國家作出杰出貢獻,為太空送去一抹中國紅”。
2017年,哈工大杰出校友、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杰院士回母校作了一場報告,題目是《致廣大而盡精微》,我聽得特別認真。他教導我們要坐得住冷板凳,要時刻為國家、為民族抱有使命感和責任感。
從那時起,欒院士成了我的偶像,激勵我既要仰望星空、心懷國運,又要腳踏實地、追求精進。
通過幾年的專業學習,我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航天事業是黨和國家的重大事業。當一個人能夠將個人理想自覺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中時,就會自然而然地向黨組織靠攏,也更加堅定了我入黨的決心。2017年11月,我成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一年后轉為正式黨員。這是我求學、求索生涯中的一件大事!
為了離夢想更近,我加入了哈工大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這支隊伍被稱為“中國最年輕的航天力量”。我先后參與了龍江二號、珠海一號、阿斯圖等多顆微納衛星的研制工作。
相比于動輒上百公斤的一般衛星,微納衛星尺寸小、重量輕,成本低、周期短,適合執行試驗性航天任務,應用廣泛。我的研究方向是衛星姿態與軌道控制,我跟著學長從基礎仿真系統學起,還自學了力學、結構設計、自動化控制等其他專業的知識。
衛星姿態控制系統相當于衛星的眼睛和四肢,它的可靠性、穩定性及精確度是安全飛行和執行任務的重要保障,任何一個小問題都可能導致致命的故障。在衛星調試階段,無論白天還是黑夜,我們都守在電腦前屏息凝視衛星的狀態數據,24小時輪流監視,不敢有絲毫馬虎。
由于畢業設計答辯、新冠肺炎疫情等種種原因,我雖然參與了很多衛星研制工作,但從沒有去過衛星發射基地,始終在后方堅守,對前線傳來的數據進行處理。很多人問我,不能親臨現場是不是感到遺憾。我說,航天人就是要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作為一名“95后”,一名年輕的共產黨員,我深感這個時代給我們帶來的自信與榮耀,也深感肩上的使命與重負。我將繼續在航天項目和實踐中學習新本領,在逐夢航天的路上書寫熱血青春,不斷為太空送去亮眼的中國紅。
記者:楊思琪、馬知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