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飄世界,葉葉匠人心。今天,我們就到福建武夷山認識一位制茶人,他是90后年輕人,以一片片葉子,征服千萬人的味蕾。
初冬的武夷山,正是武夷巖茶焙火的季節,這是武夷巖茶初制的最后一道工序,在炭與火的交融中茶香慢慢形成并穩定下來。
制茶師 聶霖:我父親帶我第一次到他的好友的茶廠是2007年的時候,我才知道我們一片樹葉原來這么神奇,我從那以后我就感覺深深地迷戀上了武夷巖茶的生產加工的技藝。
1993年出生的聶霖是土生土長的武夷山人,16歲那年正式拜師入門武夷巖茶手工制作技藝,傳統的手工制茶工藝講究,有著采摘、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十多道工序。
拿炒青工藝來說,面對溫度高達260到280攝氏度的炒鍋,茶人們往往要來回翻炒。
制茶師 聶霖:通過我們的雙手去進行反復炒揉,尤其是剛開始學,一個不注意,手就會貼到我們的鍋面,一貼就是一層皮。
但對茶人們而言,最苦的不是炒青,而是搖青。每一個制茶季,通宵搖青不能停。這也是每一位年輕制茶人邁入這一行業的必修課。
制茶師 聶霖:搖青有點類似于我們武術里面的扎馬步,它是我們武夷巖茶傳統手工制作技藝的基本功,它是需要以鮮葉與鮮葉之間的碰撞,讓茶葉摩擦直到花香形成。
聶霖師父、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劉安興:實際上真正做一泡好茶的時候,它不再是做茶,你會覺得更像是在做一個藝術品。搖青的那種茶葉在篩子上,通過我們的技藝的這種搖動,好像茶在篩子上跳舞的那種美感。
經過十幾年的打磨,聶霖獲得了眾多證書和獎杯。2019年,獲評“制茶工程師”職稱。而作為新生代制茶人,聶霖更善于敏銳地嗅到商機,并將制茶技術加以創新。
制茶師 聶霖:很多的青年愛茶人士,他們喜歡更大于傳統的香和鮮爽度,我們有做了些許的一些改動,就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如何能迎合市場,讓我們的客戶能分享到他們比較喜歡的一杯好茶。
一方庭院,一片天地,一杯好茶,一段人生。鐘靈毓秀的武夷山水賦予了一片樹葉新的生命力,而這片神奇樹葉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制茶師 聶霖:在我們百姓生活當中有那么一句話叫“寧可三餐無肉,不可一日無茶”。整個飲茶的氛圍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我們武夷山人的血液當中。
“禮承人情,茶暖人心”,茶,承載了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待客之道,杜耒在《寒夜》中寫道,“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一杯清香的茶里,藏著文化、情感和哲理,回味無窮。
如何讓武夷山區的一片葉子走向世界?答案就是,需要一雙聶霖那樣的手。制茶師說,做茶更像是在做一個藝術品,他們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因為用心,才能發現美;因為美,就能吸引著我們在自己的行當里越扎越深。炒茶講究一個火候,其實凡事都是這樣,火候到了,一切都會水到渠成。這也是聶霖的匠心密碼。
(總臺記者 萬存靈 鄭旭佳 魏鵬飛)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