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名曲,相信你一定聽過。
1959年5月27日,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次公演,時年18歲的演奏者俞麗拿,將來自中國民間的愛情傳說永久地保存在了琴聲中。這段來自傳統越劇的曲段以小提琴為媒,在世界樂壇中留下了獨特的中國形象。
年少成名后,俞麗拿服從國家分配,從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轉變成音樂教育家,辛勤耕耘六十載。
近日,總臺《吾家吾國》欄目主持人王寧專訪中國小提琴演奏家俞麗拿。
她用小提琴演奏傳統民樂
“想讓普通百姓喜歡小提琴”
俞麗拿1940年出生于上海,幼時跟隨嬸嬸學習鋼琴,11歲時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少年班(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前身),被分配到了小提琴專業。
1959年,上海音樂學院組織全校同學為即將到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獻禮,何占豪和陳鋼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成功入選,那是俞麗拿第一次聽到《梁祝》。
俞麗拿回憶,校內試演時,何占豪和陳剛一個拉小提琴,一個彈鋼琴,情緒很激動,但一到技術段兩只手就“打架”。雖然這段試演沒有收獲多少掌聲,但俞麗拿對他們組建的極具先鋒性的團體——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產生了濃厚興趣。
當時,俞麗拿學習小提琴已有六七年時間。她發現普通百姓對這個西洋樂器并不感興趣,民族化實驗小組讓她看到了方向。在那里,她和小組成員們嘗試著用小提琴演奏傳統民樂。“目標就是讓小提琴‘講中國話’,讓中國人民喜歡小提琴。”
在《梁祝》創作完成后,包括俞麗拿在內的實驗小組里的三個女生成為了演奏者候選人。為了將中國元素更好地融入到小提琴的演奏中,俞麗拿看越劇電影、學越劇唱腔,反復練習,直到對整部作品的每一個細節都爛熟于心。
最終,俞麗拿被確定為《梁祝》的首演者。1959年5月27日,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演成功,俞麗拿的演奏讓中國人第一次“聽懂”了小提琴的“中國話”。俞麗拿演奏的《梁祝》唱片發行量達300多萬張。從此,琴弦上的蝴蝶飛向世界各地,深入人心。
1990年,俞麗拿用小提琴演奏的方式將《梁祝》帶到了臺灣。“這個故事中國人都懂,這是最好的文化交流。”
這之后,俞麗拿還首演了許多中國作曲家的新作品,讓原本曲高和寡的小提琴藝術走入了尋常百姓家。
從舞臺走向講臺
“國家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
1960年,俞麗拿與三名女生組成一個四重奏組,代表中國參加在德國柏林舉行的“國際舒曼弦樂四重奏比賽”。除了睡覺,她們將所有時間都用來訓練。
上臺前,四個姑娘喊著“為國爭光”的口號為彼此鼓勁。“我們參加比賽不是為了自己獲得什么,是國家需要我們去參賽。”最終,她們默契的配合、嫻熟的演奏技巧征服了外國評委,獲得了第四名的成績,填補了新中國在國際弦樂比賽的空白。
然而,這是俞麗拿第一次參加國際比賽,也是最后一次。1962年畢業時,俞麗拿被分配留校任教,從此她走上了講臺。
上海音樂學院808琴房是俞麗拿的專屬教室,在這間琴房里,她辛勤耕耘了六十載。如今,已經83歲的她已是上海音樂學院的終身教授,每天仍堅持到這里教學。
俞麗拿說,做老師的前十年,她在教學上是一片茫然。“那時候學生拉琴,我講不出問題在哪里,唯一的辦法就是琴拿過來,我拉給他看。”
為了教好學生,俞麗拿不斷學習。“外國專家來講課,我聽了以后就琢磨,他為什么這么講,道理在哪里,然后去實踐,到最后就成為我的了。每位老師有長處我都學過來,一直到現在我80多歲了,還在學習。”
從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轉變成音樂教育家,俞麗拿說,她沒有捷徑,就是無止境地積累。
八旬高齡仍堅持教學
“我這輩子就是為了給國家培養人才”
從教學實踐中,俞麗拿總結出了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那就是對學生像一棵樹一樣從小澆灌,適時給予養分,一刻也不能間斷。她為每個學生建立檔案冊,詳細記錄他們學過的曲目、每個階段出現的問題等。
幾十年來,俞麗拿沒有放過寒暑假,每個假期,她都免費為學生上課。在課堂上,俞麗拿總會用夸張的肢體動作、高聲吟唱的方式激發學生們對音樂的想象力,這對于一位83歲的老人而言絕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幾年前,她的聲帶和膝關節都做過手術,現在每上一節課對她的體能都是一次巨大的消耗。在俞麗拿的辦公桌下,有一臺制氧機。學生們說,俞老師近段時間,經常是邊吸氧邊上課。盡管醫生再三要她減少工作量,但俞麗拿不愿缺課,因為她心里一直有一個愿望:為中國培養出更多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小提琴演奏家。
俞麗拿哽咽著說:“我這一輩子60年的教齡,就是為了國家能夠出人才,能夠為國爭光。”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ID:cctvnewscenter)綜合《吾家吾國》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