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
“布袋院士”趙東元又火了
5月26日
2022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正式頒發
唯一一個“科技功臣獎”頒給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
復旦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教授趙東元
這一獎項是對上海科技工作者的最高獎勵
含金量很高
在此前召開的媒體發布會上
出現了有趣的一幕
趙東元剛介紹完自己的研究后
就一路小跑離開了
趙東元一路小跑趕去為學生上課。新華社記者 袁全 攝
這與兩年前的一幕
如出一轍
2021年11月,趙東元團隊
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這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
因評選極為嚴格一度多年空缺
獲獎后的趙東元
把證書往布袋子里一裝
第二天一早就匆匆忙忙趕回了上海
他要給本科生上課
趙東元拎著布袋的這張照片當時上了熱搜。周桂發 攝
這次也一樣
趙東元要趕回去
給本科生上《普通化學》
“我不能遲到
學生們都等著呢
遲到5分鐘就是教學事故了”
這門“不能遲到”的課
趙東元連續給本科生上了20年
從2003年起,一周兩次課
即便出差,他也會盡量連夜趕回
這已經成了習慣
趙東元對學生好,是公認的
趙東元的科研成就,也是公認的
趙東元說自己是“造孔之人”
他有個“職業病”
看到別人做出了新的化合物
總會條件反射地想
能不能在上面打個孔?
“相當于拿個鑿子
在看不到的微觀世界里造孔”
基礎研究是“從0到1”
意味著突破和創新
“我就是想做和別人不一樣的科學”
趙東元在實驗室。(攝影:成釗)
趙東元有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
去探望病人時
得知對方韌帶斷裂
需要用一個高分子材料將兩處連接
讓韌帶重新生長
他便“異想天開”
能否定向連接兩個介孔?
帶孩子玩樂高,他會突發奇想
能不能用“積木”搭建出孔洞?
他首創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模塊化組裝介孔材料
“不同的是,搭積木用的是手
我需要找到一個力
讓它們自己發生反應,也就是自組裝”
2001年前后
整個業界的介孔材料
幾乎都局限于無機材料
趙東元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能否發明更軟更輕的有機介孔材料
從而創造更高的價值?
靈光一閃的背后
是太多看不見的求索
此后的研究過程
就像在黑箱子里亂撞
“真的是經歷老多次失敗了”
終于,在2005年
趙東元團隊原創性提出
有機材料自組裝的新設想
并將實驗方法公之于眾
國際學術界評價這項研究成果是
介孔材料領域“里程碑式”和“先驅”的進展
時至今日,趙東元多年被列為
全球化學和材料領域“高被引科學家”
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
1500余家科研機構
采用這一實驗方法
共發表54000余篇論文
趙東元的部分研究成果。新華社記者 袁全 攝
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后
趙東元又動起了腦筋
介孔材料將來是不是也可能應用到衣物上?
“將來抹在衣服上,薄薄一層就能隔熱
還看不出來,零下三十度都不怕!”
說起新想法,趙東元興奮得眼里冒光
正因為看重創新
趙東元喜歡給學生們上課
“趙老師講課特別有激情
還喜歡跟學生互動
想上他的課的人特別多,每次都得搶”
大一新生談同學告訴記者
趙老師的課不僅能學到化學知識
還能了解工業應用和前沿技術
趙東元給學生上課
在趙東元看來
上課不僅是給學生傳授知識
更是傳授創新精神和科學精神
如果自己的課能讓學生們愛上化學
或者將來成為一名科學家
他的愿望就實現了
很多學生發郵件請教趙東元
“到底具備什么條件
才能進您的實驗室工作?”
趙東元每次都會回信說
“沒有別的
我唯一的條件就是你要愛科學”
趙東元指導學生做實驗。(攝影:成釗)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