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新邵縣白水洞景區的馬麗婭剪紙工作室,猶如來到剪紙藝術“大觀園”:中國結形狀的“福”、窗戶上的“福”……一個“福”字便有十余種形式;傳統“龍”“鳳”圖案剪紙,以及“梅、蘭、竹、菊”隨處可見,形態各異。
賦予這一張張紙生命的,正是邵陽剪紙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四代傳承人馬麗婭。
出生于剪紙世家,“藝”路成長
“我的家族剪紙已有百年歷史,從我的外曾祖母、奶奶、母親、我和我的女兒,歷經五代人,都熱愛剪紙并將這一手藝堅守下來。”說起剪紙,溫婉的馬麗婭娓娓道來,臉上洋溢著自豪和驕傲。
出生于剪紙世家的馬麗婭,從小在母親的耳濡目染下,對剪紙產生了極大興趣。1993年,剛上中學的馬麗婭開始正式學習剪紙。“單色剪紙圖案要都連在一起,拎一只角便能全部拎起來。”馬麗婭的美術老師何覺凡告訴她。從臨摹到獨立創作,馬麗婭經歷了多次失敗,在不斷地訓練下,她終于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表現方式,能夠把生活的一些場景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現出來。
為讓自己的剪紙技術更專業、更精進,2016年,馬麗婭自費參加剪紙專業培訓班,并認識了剪紙大師——湖南省梅山剪紙傳承人、湖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向亮晶。通過專業培訓,馬麗婭視野更開闊,創作更大膽,構思更巧妙。在充分掌握剪紙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精髓外,馬麗婭的剪紙作品還形成了大氣靈動、充滿神韻、貼近生活等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
經過20多載的藝術積淀,馬麗婭先后創作出一大批貼近生活,適應新時代、新時期的新作品,并多次斬獲國內外剪紙比賽大獎。
2019年,她的剪紙作品《女媧造人》在200多幅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中泰剪紙巡回展(泰國站)剪紙大賽一等獎。2020年,她的作品《天使的翅膀》榮獲邵陽市抗擊疫情美術類優秀文藝作品入圍獎。2022年,她的作品《鄉里妹子》入選中共中央宣傳部文藝局、中央文明辦二局等主辦的《新年畫》作品展。2023年,馬麗婭剪紙工作室集體創作56幅作品,在新邵縣美術館舉辦“同心共筑中國夢,踔厲奮進新征程”主題非遺剪紙作品展。
不斷創新,讓邵陽剪紙“活”起來
馬麗婭一直致力于邵陽剪紙的創新發展,她引進創新手段,把傳統文化與流行元素相融合,豐富剪紙藝術表現形式。
近年來,馬麗婭創作出眾多與時俱進的剪紙作品。2020年馬麗婭創作出《天使的翅膀》《一定會勝利》等12幅抗疫作品,2021年創作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100幅剪紙作品,這些作品展出后產生了熱烈的社會反響。
2022年12月,馬麗婭嘗試了剪紙的新“玩法”,為兔年設計了一組“兔女俠”表情包剪紙作品,共17個表情。“兔女俠”活潑可愛,人物造型結合了京劇穆桂英的形象和卡通兔形象,用中國畫的表現形式呈現,滿滿中國風。
不止于此,馬麗婭還創新剪紙材料,把剪紙作品借助熨斗加熱“印”在白色T恤衫或布袋上,設計制作成年輕人喜歡的物品,帶到景區、活動上推廣。為加強剪紙的宣傳推廣,馬麗婭利用線上平臺開展教學,創辦微信視頻號、抖音號等,強化線上媒體傳播力。
“讓非遺不被遺忘,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標。剪紙只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才能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馬麗婭表示,她將一直堅持創新,致力于剪紙文化與地方特色融合,針對邵陽的標志性美食、景點、傳統習俗等民俗產品,設計創作系列作品,讓邵陽剪紙更有特色。
五代接力,讓邵陽剪紙傳下去
為了讓邵陽剪紙的手藝傳下去,馬麗婭在女兒剛開始能拿穩剪刀時就教她剪紙。馬麗婭希望女兒也能傳承這一項手藝,堅持并熱愛剪紙。2020年,馬麗婭帶領正在上大學的女兒胡依玲,創作了一系列抗疫剪紙作品,以特別的方式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除了家族傳承,馬麗婭還不斷到學校、社區、機關巡教、展演,進行民間剪紙的普及傳承工作。
自2017年以來,馬麗婭先后在新邵縣思源實驗學校、鳳凰谷景區、白水洞景區成立剪紙工作室,不斷傳承邵陽剪紙技藝。
目前,馬麗婭剪紙工作室送教70余所學校,教授學生4000余人,培養了20余名教師剪紙設計師。他們在各自任教的學校開設20余個剪紙課堂,并吸納50余名村民學習剪紙藝術。同時,馬麗婭積極開展線上線下教學,成立“中小學美術教師工作坊”,向新邵縣40名剪紙教師傳授技藝,并開展剪紙教學進校園、進企業活動。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