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第十一屆亞運會在北京工人體育場隆重開幕,歌手韋唯與劉歡在開幕式現場演唱了歌曲《亞洲雄風》,“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我們亞洲,河像熱血流……”這首由著名詞作家張藜與作曲家徐沛東聯手打造的慷慨激昂的歌曲,從此成為一代人的回憶。轉眼到今年的杭州亞運會,已經過了33年,但當韋唯再次唱響這首歌時,依舊振奮人心。韋唯很感謝歌迷的認可,她說自己在33年前唱《亞洲雄風》時,并沒有意識到它有多么重要,但現在覺得這首歌影響力這么大、這么久遠,是一件非常感動的事情,她感謝大家對她聲音的喜愛和認可,她也希望以后能做更多新的嘗試,讓觀眾有更多機會聽到她的新作品。
韋唯早年間曾演唱很多體育賽事歌曲。 受訪者供圖
作為中國流行樂壇的著名歌手,韋唯曾演唱過《亞洲雄風》《生命的放飛》《愛我中華》《相親相愛》等眾多膾炙人口的體育賽事歌曲。她記得1990年即將舉辦亞運會前夕,曾有一個公開的歌曲征集活動,每個城市都要提交作品,參加投稿的歌曲會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由聽眾投票,投票最高的成為亞運會宣傳曲:“當時徐沛東想參加征集活動。而他寫這首歌還有個契機,是在某天晚上睡覺做夢,夢到了這段旋律,半夜醒了趕緊把旋律記下來,和作詞家張藜一拍即合迅速寫出了這首歌。他給我打電話,讓我當天下午三點鐘就錄音。我納悶‘調也沒定,歌也沒聽,能適合我嗎?’徐沛東老師告訴我‘就是照著你寫的’。他那會兒想給我跟劉歡寫首歌,能讓我倆聲音合在一起,所以我當時抱著幫忙的心態去錄的。錄音非常順利,進棚的時候徐沛東把我和劉歡的唱段都分配好了,怎么唱怎么合,結構弄得非常清楚,我的那部分大概半個小時就錄完了,然后劉歡再錄,我倆再合。這歌投稿后,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當日得票最高的歌曲,最后成了北京亞運會的宣傳曲。”
獨家對話
韋唯:無論哪一代人,再聽《亞洲雄風》依然滿懷激情
新京報:新工體亮相和北京文化論壇晚會上,你都再唱了《亞洲雄風》,每一次重唱都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
韋唯:每次重唱都非常開心,因為大家很喜歡聽我唱這首歌,不僅是要在舞臺上唱,很多人都希望聽到我清唱(笑)。無論是在新工體亮相,還是在北京文化論壇上再唱這首歌,我都有很深的自豪感。距離首唱這首歌已經過去33年了,33年來,我們國家的體育事業有了很大的變化,我為咱們國家的快速發展感到自豪。
韋唯在不久前舉辦的北京文化論壇上演唱《亞洲雄風》。 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再次唱起《亞洲雄風》,這首歌有什么新改編嗎?
韋唯:這首歌曲改編過三次,一是偏流行樂的,一是偏舞曲的,第三次改編是北京文化論壇,在原版伴奏基礎上加了節奏,就更加流行化了一點。這次的改編和演唱也得到本首歌曲的作曲徐沛東老師的認可,他聽了非常開心滿意。最近在短視頻平臺上演唱,用的是原版伴奏,是想在亞運會來臨之際原汁原味地、不忘初心地再唱一遍。
新京報:你對自己的演唱有非常高的要求,在歌曲表現上會做哪些準備?
韋唯:一般情況下,我唱歌前會少說話,盡量讓自己保持安靜。其實,日常生活中自律也很重要,最好不抽煙、不喝酒、不吃辣、不吃冷飲,因為我擔心這樣會有不良反應影響嗓子。
新京報:平時會不斷練習嗎?
韋唯:平時我想唱的時候,會自己彈著琴練一練。
新京報:你希望通過每次對這首歌的演唱,給觀眾帶來什么?
韋唯:我覺得我就像個傳聲筒,用音樂傳遞出心中的吶喊和力量感。希望最終所有的這些情緒都能變成正面的吶喊,化成一種正能量的情緒,真誠的、友善的、團結的。
新京報:這首歌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
韋唯:以前我唱這首歌的時候,很多聽眾跟我說這首歌特別激勵人,我當時不懂,一直以為是大家出于禮貌才這么說的。但33年后,當我再唱這歌時,聽眾已經換了一代人,但大家說聽這歌依然是滿懷激情的感覺。這讓我想到我的一些經歷:我在外國有一個朋友是跑馬拉松的,有一次參加馬拉松,跑到最后30分鐘時跑不動了,突然想起《亞洲雄風》這首歌,靠著這首歌給予的精神力量,硬是堅持下來了;還有一次經歷是三位不同國家的元首一起用中文唱“我們亞洲……”當時我也在場,觸動很大,原來這首歌的影響力是跨越種族、跨越山海、跨越一切的,但每一種影響都是積極的、正面的,能帶給人力量的,這也讓我非常感動。
新京報:這次重現,很多網友都說“老一代歌手的業務能力真強”,對此你有什么回應?
韋唯:這是時代的需要。那個時代專業才有話語權,音樂專家把控市場,他們當時更支持民族唱法的音樂,因為普遍認為流行歌曲技術性不高,也可能聽眾覺得流行歌不亢奮,所以流行歌當時沒什么地位。那時大家都是在不斷突破,都是在“比本事”,用現代網絡流行語來說就是“太卷了”,并且是自己突破自己,我們那會兒追求精神健康,精神健康容易產出精神共鳴的作品。
我一直想唱流行歌,也想讓流行歌進入主流市場,所以當我和郭峰合作的《戀尋》出來的時候,在音樂圈是很震撼的事,這首歌超過兩個八度的跨度,演唱技術上是有不小的難度的,也跟大家認為的流行音樂是兩回事。但這首歌取得的成績是很好的,在國內第一次有流行歌打進了主流市場,在國際上也拿到了金獎。我們算是開創的一代,要生存下來必須得有實力。我也一直堅信做自己喜歡的事,功底打好,就一定能做好的。
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