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爺”走了!6月8日下午,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七一勛章”獲得者,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表演、導演藝術家藍天野,因病在北京離世,享年95歲。
話劇《茶館》中的秦二爺(秦仲義)、《北京人》中的曾文清、《蔡文姬》中的董祀,以及電視劇《封神榜》中的姜子牙……藍天野塑造了眾多經典角色,為人耳熟能詳。他的精湛表演賦予了這些角色不朽的生命力,讓他的藝術生命熠熠生輝,也彰顯了職業尊嚴。
回顧藍天野豐富而壯闊的一生,可清晰發現一條主線,他把藝術理想融入黨和人民事業之中,做到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藍天野原名王潤森,曾是地下黨員,在執行一次革命任務時,為避免身份暴露,化名藍天野。無論執行黨的任務,還是投身舞臺,藍天野都有一顆紅心,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
藍天野走上演藝之路也是有原因的。1944年,藍天野考入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學習繪畫。抗戰勝利后,為了進一步加強黨在戲劇戰線的工作,北平地下黨組織成立了北平劇聯黨支部,作為支部成員,他按照黨組織的工作安排,把工作重點放在了戲劇戰線上,一邊在劇團演出,一邊從事革命工作。“組織上讓干什么就干什么,黨組織怎么決定我就怎么做”,這樣的人生選擇,令人肅然起敬。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藍天野為后人樹立了標桿。
藍天野并非表演科班出身,但他在表演上所取得的成就光彩奪目。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善于觀察和“琢磨”,對表演很講究而不是將就,他說過:“無論角色大小,一上舞臺,我就有義務塑造一個鮮明的人物形象。”也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再“小”的角色也能演得出彩。
藍天野認為,有兩樣東西比表演技巧更重要,一是生活積累,二是文化修養。真正的創作,靠的不是空洞的技巧,而是扎實的生活積淀,沒有生活,就沒有創作。這番話富有哲理,也道出了演藝的精髓所在。花里胡哨不是真正的表演,起碼不是高級的表演,有生活積累、文化修養,特別是扎根于大地,才能出精品。
藍天野留給世人的,除了塑造的一系列經典角色,還包括他的道德標桿、精神力量。他說過,“作為一名藝術家,德藝雙馨,德永遠在第一位。進入到北京人藝,我希望你們首先要做一個好人。”學藝先學德,演戲先做人,這對如今的年輕演員很有啟發,在道德上高標準,在藝術上高追求,才能走好藝術之路,才有可能創作出偉大的作品。
藍天野說,每一個人都應想一想,我們這個國家應該怎么發展?自己在國家發展的進程中該做些什么?要做些什么?“以史為鑒,可以正心。”這位藝術家永遠離開了我們,但他的一生,值得銘記,也值得思考:我們要追求什么,該為時代做些什么?
(文丨王石川)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