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3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紅毯暨頒獎典禮在福建廈門舉行,講述人與土撥鼠和諧共生的《再見土撥鼠》榮獲最佳兒童片獎。與《長津湖》獲“最佳故事片獎”、朱一龍獲“最佳男主角獎”等新聞相比,“最佳兒童片獎”花落誰家顯得關注寥寥,但中國兒童電影近年來的發展卻時常引來高度關注,既有成就、贊美,也有困境、爭論。
據中國兒童電影學會統計,近10年來,中國每年生產超過60部兒童電影,其中不乏《大圣歸來》《哪吒:魔童降世》等既“叫好”也“叫座”的優質動畫電影,它們一步步走到“國產之光”的聚光燈下,實現了中國動畫追趕世界水準的新飛躍;反觀真人類兒童電影,在一些電影節相關獎項評選中,一批兼具故事性與時代性的兒童題材電影涌現出來,讓觀眾看到兒童片思想內涵與藝術表達的高度契合,但現實情況是,因為商業等因素的影響,大多數真人類兒童電影很難獲得與孩子見面的機會。
挖掘“中國色彩、成長啟迪、時代新意”的典型故事是兒童電影創作的關鍵。《再見土撥鼠》 勝在“萬物有心”真誠質樸的表達,貴在講述的是典型的中國故事,才達到了讓國內觀眾看得進眼、入得了心的效果。這其中,還離不開人才與創新的良性循環:當市場給予足夠回報,創作人才便不易流失;而只有留住人才,我們才能看到更多創新的作品。
成人應平視、好奇、興趣盎然地走進兒童的世界,摒棄說教的姿態、功利的考量,讓兒童電影真正“經由大人、為兒童去”,才能克服兒童電影發展的另一障礙,那就是缺乏童真的想象力和“兒童本位”思維。兒童電影必須關注兒童的“游戲心理”,俯下身去,才能制作出“基于兒童視角、符合兒童心理、戳中兒童笑淚點”的好作品。
今年是中國動畫誕生100周年,太多經典畫面留在了幾代人的童年里。此外,還有許多反映革命年代的真人類兒童電影,如《三毛流浪記》《雞毛信》《紅孩子》《小兵張嘎》等,都讓人留戀贊嘆。探其根源,還是“人”的重要性:創作者能否共情地投入進一個兒童身處的世界、又能否賦予這個世界以更多純真的快樂與成長的啟迪。也許,革新真人類兒童電影的破局之徑,是讓更多年輕創作者嘗試挑戰這個難題,尤其是那些初為人父人母的年輕創作者的參與。(文丨呂帆)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