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劉嘉麒

火山院士

2023-07-13 16:34:26來源:北京日報作者:何蕊

82歲的“火山院士”劉嘉麒,與火山結緣已一甲子。

曾有人問他:“這么多年,您都去過哪兒啊?”

這位白發老人呵呵一笑,答道:“你應該反過來問,我沒去過哪兒。”

十進長白山、七上青藏高原、三探北極、兩征南極……在近60年的工作時間里,他的足跡遍布世界七大洲、五大洋,走過50余個國家和地區,跨越山川湖海、大漠高原,只為探尋漫漫歷史長河中隱藏在大自然深處的秘密。

作為我國第一位火山研究領域的院士,他將中國新生代火山活動規律的研究提高到國際水平,率先查明了我國火山的時空分布規律和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在火山地質、第四紀地質等領域做了大量系統性、原創性的工作。

前不久,在市委宣傳部、市科協等部門組織開展的遴選活動中,劉嘉麒榮獲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暴走老將

“剛才有個學生打電話問實驗的事,多給他講了幾句,久等了。”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間會議室等待了約5分鐘,記者見到了劉嘉麒。藍襯衫、黑西褲,腳踩一雙運動鞋,他一邊寒暄,一邊快步繞過長桌坐在記者對面的沙發上,聲音洪亮、腳步穩健,讓人絲毫看不出這已是一位耄耋老人。

見記者注意到自己腳上的運動鞋,劉嘉麒主動介紹起這雙“老搭檔”:“別看這鞋舊了點,穿起來特別舒服。搞我們這行的,特別費鞋!”他說,前不久,自己剛穿著它去了趟四川省甘孜縣考察,“那里海拔4000多米,別看我一把‘老骨頭’了,這點高度對我來說根本不算事。”

談起自己為研究火山“暴走”全球的經歷,劉嘉麒沒等記者先提問,便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

“我們搞地質的,如果一輩子看不到火山噴發,也是挺遺憾的一件事兒。”劉嘉麒回憶,火山噴發現場,自己親眼見過五六次。“比放焰火壯觀得多”的景象,令他刻骨銘心:火紅的巖漿像潮水一樣滾滾流淌,熱浪襲人,現場測量顯示,巖漿溫度超過了1000攝氏度。

火山噴發之美,動人心魄;而火山研究,卻往往驚心動魄。

2000年,劉嘉麒曾遠赴印度尼西亞考察喀拉喀托火山,這座著名的火山曾在1883年發生過一次巨大的噴發,造成3萬多人死亡。一百多年來,它始終處于活動期。劉嘉麒和團隊成員為了近距離觀察研究這座火山,毅然決定向山頂進發。他們一路攀爬,本想攀登到噴氣冒煙的山頂觀測火山口狀態,然而就在距離山頂不足200米時,意外發生了——

地面突然開始震動,“這是火山噴發的前兆!”隨著劉嘉麒語調升高,記者的心也不由得提到了嗓子眼。“大家驚慌失措,狼狽地往山下逃,誰也顧不上誰……”所幸火山沒有馬上噴發,這群科考人員才躲過了一劫。

這種驚心動魄的場面,在劉嘉麒幾十年的探險經歷中,遇上過不止一回。“心理陰影?從來沒有過,滿世界地跑,也從來沒想過怕死,科學探險本來就是一場冒險,勇敢一點是必要的。”不過,在他看來,這并不意味著要去做無謂地冒險——不僅要清楚可能存在的風險,還要知道怎么去保證自己的安全。

比如,火山爆發時,當滾燙的洪流襲來,如何躲避是有講究的。劉嘉麒掰著手指頭,把可能遇到的險情列舉了一遍,詳細地向記者科普。其實,熔巖流對生命的威脅不是最大的,火山爆發產生的有害氣體才更危險。“有防毒面罩最好,沒有的話用濕毛巾捂住口鼻,盡快撤離。”

劉嘉麒話鋒一轉,接著說道:“在我相熟的同行里,至少有三位科學家在考察火山現場時以身殉職,他們的專業知識很強,卻還是為了火山研究獻出了生命。”劉嘉麒的語氣里滿是惋惜。

除了危險和不確定性,火山科考還充滿著艱辛。

每次前往火山實地考察,劉嘉麒都要扛回幾塊重達幾十公斤的石頭,當作樣本帶回實驗室分析。為了能背回更多有價值的科研材料,自己就必須輕裝上陣,身上的裝備也只得一減再減。

以食物為例,吃飽、充饑就是最高目標,“科考可不像大家到野外露營,零食什么的基本不用想,方便面、午餐肉、榨菜就算‘豐盛’了,過去都是啃干巴巴的饅頭和窩頭。”劉嘉麒接著說,高原上水燒不開,只能用溫水泡方便面,“黏糊糊的,頓頓吃,更是沒胃口。”令他印象最深的是,1987年他曾前往西昆侖山考察,38天的時間,褲腰帶往里收了兩個孔。直到現在,一提起方便面,他仍嫌棄得皺眉頭。

就算吃飯湊合、裝備一切從簡,但腳底下這雙鞋,必須講究。“熔巖凝固后又硬又尖銳,一不小心就容易被扎壞。”劉嘉麒邊說邊用手指頭比劃——“鞋底得是這么厚的,最好是牛皮的,防滑又耐磨。”他補充,高山上紫外線強,一副好的太陽鏡也必不可少,擋住刺眼陽光的同時也能防止雪盲。“出野外,眼睛和腳一定得保護好。”

準備得再充足,也有“出糗”的情況發生。劉嘉麒笑著回憶,有次他帶著學生和幾位專家上山調研,走著走著鞋底掉了。為了輕裝上陣,他沒帶備用鞋,只能用繩把鞋底綁在腳上繼續走,很是狼狽。“不過也無可奈何,登山路難走,鞋壞是常有的事。”

一雙舒適耐磨的登山鞋、一頂大檐兒遮陽帽、一個輕便能裝的背包,幾十年來,劉嘉麒就帶著這“老三樣”,在全球各地到處跑。為了省時間,他一般不走回頭路,就算天黑了也不會選擇掉頭回旅店休息。餓了,就以地為席,從包里拿出干糧,填飽肚子;困了,就以天為蓋,找個壕溝一趴,和衣而眠。

點石成金

劉嘉麒的人生,也正如同這一次次出發,憑自己的兩條腿一步步走了過來。

1941年,劉嘉麒在遼寧省丹東市出生。9歲那年,父親去世,家里沒了頂梁柱,劉嘉麒面臨失學。好在他學習成績好,總是考第一名,學校免除了學費,讓他繼續讀書。

他就讀小學時,每天上學要翻山過河。中學在縣城,離家約9公里。由于沒錢住宿,他每天都要起早貪黑,7點半上課,早上5點多就得從家出發,晚上天黑了才能到家。他回憶,上學的必經之路上有一塊墳地,每次路過都會心驚膽戰,于是他就請求母親接送他。如今,回想起當年的情形,他常感慨,“那時候母親就是依靠,卻沒想到她自己也會害怕。那時候自己真不懂事。”

求學時期的“跋涉”經歷,似乎為他未來“暴走”的地質考察埋下了伏筆。

高考填報志愿時,拿不定主意的劉嘉麒跑去征求母親意見,得到的回答很簡單:哪個學校不要錢,或者花錢少,就考哪個學校吧。無奈之下,1960年,他考取了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地球化學專業。因為這個學校實行學費、書費、伙食費、醫療費、住宿費“五包”,基本不花錢。

上學后,他才發現這個專業還要在野外跋山涉水。正值經濟困難時期,他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吃不飽飯。班里一些家庭條件好的同學受不了,便退學回家了,而劉嘉麒沒有退路,因為“在學校吃不飽,回家就更吃不飽”,他堅持了下來。

慢慢挺過苦日子,最初的無奈之選也被劉嘉麒“挺”成了興趣,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65年本科畢業時,經過“千里挑一”的選拔,他考上了本校研究生。然而,一年后他的學業被迫中斷,直到1978年,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劉嘉麒又決定重新讀研,把這些年來缺失的知識補上。

“那時候我在吉林冶金地質勘探研究所任同位素地質研究室主任。但是,我心里始終想要到更廣闊的天地,見見世面。”于是,劉嘉麒毅然決定往北京闖一闖,考取了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生。

盡管那時,他已經37歲了。

劉嘉麒開玩笑說自己是“老學生”,比班里年齡最小的學生大了16歲,但他的思想并不比年輕人落后,“我給自己定了目標:選擇一個方向,占領一個領域,解決一個問題。”

火山研究就是他選中的命題:“之前,在中國幾乎沒人研究火山,那就從我做起!”劉嘉麒笑著打了個比方:“就像我學開車,前面不能有別的車,看見車我就想超它。”

中國的火山研究早年相對落后,國際上甚至一度以為中國大陸沒有火山。

劉嘉麒一步一個腳印,用遍布全國的足跡改變了這種認識。

20世紀80年代,他遠赴新疆西南部的西昆侖山考察,并首次查明當地火山曾于1951年噴發。“經多方走訪調查,我們了解到那時候當地正在籌備青藏鐵路的建設,有工人曾聽見過聲、看到過煙,這意味著火山噴發的確存在,但規模不大。”于是,他寫下了中國大陸最新一次火山噴發的記錄,并將這座火山定名為阿什火山。幾十年來,他幾乎走遍了中國有火山分布的各個地區,著有《中國火山》一書,系統、全面地梳理了中國火山的分布和狀態。

隨著年齡的增長,劉嘉麒開始更加關注科學研究如何造福人民、推動社會進步。“我搞科研,用的是‘公費’,花的是納稅人和國家的錢,要對社會有所回報。”

于是,他把硬邦邦的火山石拉成了絲,幫助企業制作適用于民用、航空、化工等領域的新型纖維材料,真正做到了“點石成金”。

在劉嘉麒的辦公桌上,擺放著幾卷草綠色的線軸,上面纏繞著一圈圈絲線。“它的原材料是一種由火山噴發形成、在自然界分布最廣的巖石——玄武巖。”他捧起一卷線軸,順著絲線紋路輕輕撫摸,“摸起來和塑料繩有些相似,又輕又韌。”

他解釋,在過去,玄武巖常常被碾碎后用來鋪路,公路和鐵路的路基石子大部分都是玄武巖。隨著技術的發展,科研人員發現,原來玄武巖融化后可以拉成絲,能做成具有廣泛用途的復合材料。它抗腐蝕、阻燃、環保,可以代替碳纖維和鋼鐵,運用于航空、航天、軍事、交通和建筑等方面,也可以用來紡線織布,做成消防服,“前景非常廣闊!”

讓路邊一塊平平無奇的碎石子,搖身一變成為21世紀炙手可熱的新材料,這是劉嘉麒團隊近年來一直在研究的事。“不同的玄武巖拉出的絲,性能是不一樣的,選擇的原料、生產方法也不盡相同。我了解玄武巖拉絲的原理,可以用理論指導生產和應用。”

他說,科研不光是寫文章、著書立說,還要用創新指導創業,把科學變成財富,將科學的價值和意義充分發揮出來。在他的推動下,我國已經成為玄武巖新材料領域的領跑者,在相關技術、生產和應用等方面的水平都遠超其他國家。

斜杠人生

如今,盡管已經82歲高齡了,但劉嘉麒依然活躍在科研、科普、教學第一線。

不出差的日子,他習慣早晨掃一輛共享單車,騎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來上班。一路上碰到的學生都會對他投來崇敬的目光,畢恭畢敬地叫一聲“劉院士好”。而在網絡空間,劉嘉麒的身份不僅是院士、教授,還是一名資深的火山知識科普“UP主”。

2021年11月30日,國內知名視頻網站嗶哩嗶哩(簡稱B站)的視頻博主里多了一位笑瞇瞇的白發老人,“嗶哩嗶哩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是劉嘉麒,很高興你們對地球科學感興趣。”這句親切的開場白,拉近了院士和網友的距離,從此劉嘉麒也被網友們稱為“爺爺”和“大佬”。

如何喝五大連池的礦泉水?把冰山扔進火山會怎樣?火山可以“降血壓”嗎?人類能否挖穿地球……目前,劉嘉麒基本保持著每周一條的頻率更新科普視頻,每條視頻時長約5分鐘。很多網友評論,“劉爺爺”的科普視頻總是干貨滿滿,卻也不失趣味性。因為他從不枯燥死板地講述,而是用活潑生動的解說配合著大量影像資料和動畫,讓網友在不知不覺中聽入了迷,結束時還覺得意猶未盡。

播放次數靠前的是一條分析富士山噴發的視頻。視頻中,劉嘉麒介紹了富士山形成的原因,通過分析其噴發歷史和勘測數據來說明富士山目前的狀態。同時,他還推測,富士山可能屬于中基性巖漿,噴發規模不會太大,但流淌性較大,做好預警才能降低危害。

為了能讓網友更加直觀地理解自己的觀點,劉嘉麒還向視頻剪輯師提出,將關鍵語句提示在畫面中,或者使用視頻剪輯來幫助觀眾聯想畫面,類似細節劉嘉麒都要親自把握,而原本枯燥的內容,也變得越來越有趣。他還時常更新互動內容,精選出網友提出的熱門問題進行回答。他說:“這樣不僅達到了科普的目的,也拉近了與大家的距離。”

給普通人尤其是年輕人做科普,院士雖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但也并非“小菜一碟”。“做科普容易,但做好科普很難,因為需要對知識精益求精,不能有絲毫不準確,不然就會誤導聽眾。”劉嘉麒說,“特別是對兒童、老人、學生這些不一樣的人群,要有不同的內容和層次,因此,科普工作也有很大難度,需要有鉆研精神。”

正是懷抱著這樣一種科學家精神,劉嘉麒在科研、科普、教學等不同的軌道上演繹著“斜杠”人生,也收獲了無數掌聲和鮮花。

截至目前,劉嘉麒在B站已發布科普視頻超過100條,擁有了37.2萬粉絲。“說實話,我不懂你們說的什么B站,也不關注點擊率、粉絲數,我只知道,講課39年了,不管是學校里的同學,還是攝像機前的網友,都是我的學生,都在聽我講課。”劉嘉麒笑了笑,輕描淡寫地說,“趁著現在還沒糊涂,我想多做點事。”

這些年,劉嘉麒不論工作有多忙,也從未放棄過科普工作。除了B站“UP主”的身份,他每年還要深入中小學、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在線下講授20至30場的科普報告,主題涵蓋《漫談地球科學》《極地的神奇與奧秘》《自然災害與人類生存》《神奇的火山》等各方面。這些報告的PPT都由他一張一張親自準備,從不假他人之手。

“活到老,學到老,講到老。”這是劉嘉麒的信條,“也不是覺悟高,人活一輩子總要給社會留點東西。”在他看來,熱心科普,不僅需要滿腔熱忱,更需要科研工作者發自內心地熱愛——“對科學、對社會乃至對整個國家,懷著一腔熱愛。”

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劉嘉麒依舊星夜兼程,胸中仍是一顆拳拳赤子心。

責任編輯:邱小宸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列表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年在线观看免费人视频草莓| 蜜挑成熟时k8经典网|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 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亚洲高清在线mv| free哆拍拍免费永久视频| 男人桶女人的肌肌30分| 天堂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免费| 99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在线视频国产99|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北岛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极品av一视觉盛宴| www.kkbokk.com| 波多野结衣456| 国产精品日日爱|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软件 | 国产人伦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影院| 美女精品永久福利在线| 巨胸狂喷奶水视频www网站免费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你懂的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成人欧美日韩高清不卡| 午夜免费1000部| 99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免费| 国产福利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色狠狠一区二区| 好男人好视频手机在线|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你懂的在线播放| 日产欧产va高清| 伊人热热久久原色播放www| 4480新热播影院| 日本高清www无色夜在| 另类图片亚洲校园小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