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傍晚,成都市青白江區長流河公園里散步的人們絡繹不絕,夕陽余暉投射在長流河水面上,波光粼粼,倒映出絢麗的美景……
自今年9月成都市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以來,青白江區在保持良好水環境治理成果的基礎上,更加深入落實治理措施,抓責任、建制度、發動群眾,讓青白江這座公園化城市更加靚麗秀美。
圖片由成都青白江區委宣傳部提供
新制度:著力延長責任鏈,責任落實到人
長流河公園里的河水如此清亮,與青白江區大彎街道化工路社區的民間河長志愿服務隊分不開。每天清晨和傍晚,長流河畔,人們總能看到一群身著紅色馬甲,臂戴“紅袖套”的志愿者在這里撿拾垃圾、打掃衛生,保持水面干凈。
社區黨委書記、河長鐘會萍以身作則,帶領社區民間河長志愿服務隊成員,認真巡河。“我區創建了河長考核激勵機制,鄉鎮水質斷面扣繳、減免及資金獎勵辦法等7項制度,還有三方評估,落實不好是要追責的!”鐘會萍說,在這樣的機制下,大家肩上都多了一份責任與擔當。
“萬書記,你又來巡河啦!”村民口中的萬書記,就是城廂鎮十八灣村黨委書記萬孝成。作為一級河長,無論刮風下雨,他每天都會堅持巡河。他的行動也感染著村民,大家都開始自覺維護河道的清潔衛生。
今年以來,青白江各村(社區)級河長履職意識不斷增強,履職能力大幅提升,真正將問題發現在“萌芽”,處置在“前端”。
圖片由成都青白江區委宣傳部提供
新抓手:四項行動齊推進,治理常態化更規范
青白江區以“清河、護岸、凈水、保水”四項行動為抓手,推進河湖治理管理保護工作常態化、規范化,筑牢了長江上游水生態屏障。
冬日暖陽下,青白江區姚渡鎮龍王社區老龍王大橋邊的廣場上,休閑亭、長廓、假山布置得當,廣場中間引入的河水清澈見底,村民在這里悠閑地曬著太陽,喝茶聊天。難以想象,這里曾經是一個垃圾場。
“到處爛翻翻的,河水又臟又臭。”村民王世貴這樣評價。后來,青白江區水務局和姚渡鎮共同打造“水美鄉村”項目,依托河道治理,將這里打造成一個景點,周圍群眾歡喜得很,沒有一個不說好的,而且,有了明顯的對比,大家都無比珍惜現在的環境,自覺維護著這里的清潔衛生。
還有位于城廂鎮茶花社區的貴和高科農業公園,是一個一三產業互動的旅游打卡地,依托長流河打造出了上河灣、下河灣景區,使得園內的林盤民宿、川劇博覽園、川劇火鍋都多了一份靈氣。“能夠有這樣好的景點,離不開區上河水治理的功勞。”該公園負責人蔣大根感慨。
圖片由成都青白江區委宣傳部提供
新導向:打破行政區限制,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河水治理是一個長期性、綜合性的工程,單靠一個單位和幾個部門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青白江區以成德眉資同城化和金青新“一帶一路”大港區建設為契機,強化“部門協同、區域合作、政民聯動”,開展跨行政區域聯合執法、部門聯合執法。引導成立“黨員護水隊”“夕陽紅護河隊”“企業護河隊”等民間河長團隊,積極參與河湖水生態治理保護和監督,營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氛圍。
溫杰、鄧忠凱、黎萬明、潘揚就是自發組織的護河隊成員。他們是彌牟鎮火星社區的年輕人,因為都生活在清白江河段,于是自發組成了義務護河隊。每到周末休息的時候,就約著一起去巡河。他們的行動也直接影響著河邊附近的村民,大家都自覺維護河道清潔,共同守護美好家園。
近兩年來,青白江區優良水體率一直穩定保持在100%,人民群眾水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文/鄒世進 圖/李鴻義 邱朝暉 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