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防癆人”馬玙,九十歲仍出診

作為世界衛生組織結核病和艾滋病防治親善大使,彭麗媛不久前給她回信,對她的醫者情懷表示感佩
2021-11-22 10:59:33來源:環球人物網-環球人物雜志作者:尹潔
  馬玙,1932年出生,籍貫江蘇省如皋縣,畢業于江蘇醫學院,現任中國疾控中心結核病防治臨床中心醫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北京市結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研究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在接受《環球人物》記者采訪的當天,虛歲九十高齡的馬玙教授仍出診了一名病情十分復雜的患者。
  患者的年紀不過二三十歲,慢性咳嗽已持續了兩年多,去年做檢查時,檢測樣本中曾培養出結核分枝桿菌,但目前的結核檢查結果是陰性的,病人卻仍然咳嗽。
  馬玙仔仔細細地檢查了一個來小時,沒有發現什么大問題。從呼吸科來說,咳嗽的病因有十幾種,馬玙認為還需要進行更深層的檢查,再做細菌培養,不能馬上下結論。
  “我告訴患者,雖然還不能確診,但目前惡性腫瘤是可以排除的。”馬玙說,“人家大老遠過來,我們得有個交代。醫患之間的交流非常重要,要讓病人感受到我們是認真負責的。”
  60多年來,馬玙一直堅守在結核病診療、防治一線,至今仍在從事臨床工作,堅持每周到醫院出診。2018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結核病和艾滋病防治親善大使彭麗媛為她頒發了“最美防癆人”證書。
  今年“世界防治結核病日”前夕,馬玙寫信感謝彭麗媛對結核病防治事業的關心和支持,并表達了為實現終止結核病的目標繼續奉獻余熱的決心。4月24日,彭麗媛給她回信說:“您從事結核病診治、科研和教學工作已有60多年,始終奮戰在結核病防治一線,如今九十高齡仍從事臨床工作,您的醫者情懷令人感佩。”

馬玙等主編的《結核病》一書。
  “我還有能力為人民服務”
  馬玙的門診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這里也是北京市結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的所在地。自從1955年大學畢業分配到研究所,馬玙在這個大院里已經工作了66個春秋。
  從住院醫師到主任醫師、研究員,馬玙既從事結核病臨床實踐,又搞科研、教學工作,建立了內科實驗室,開展結核分枝桿菌特異性抗原分離、鑒定等研究,曾被評為北京市有突出貢獻專家。
  在日常工作中,與精湛醫術一起被稱道的,是馬玙對待患者的一片真心。每次聽診前,她會用手把聽診器焐暖,避免讓患者感到冰涼不適。
  “出診時,我有些‘小動作’,這么多年已經養成習慣了。”馬玙對《環球人物》記者說,“有時我對病人說,這個(聽診器)有點涼,搓一搓就不涼了,病人就說不怕涼。”
  一個小小的細節,就能拉近醫患之間的心理距離,馬玙深知這一點的重要性。她經常說的一句話是,結核病醫生最忌諱治病時只盯著結核,只管病不管人。
  “對待病人,有時候一句話、一個動作就能暖三春。病人從很高的檢查床上下來時,你扶一下,人家就知道你這個大夫是比較負責的。事情很小,但做和不做還是不一樣的。”

左圖:2021年4月,馬玙步行上班。

右上圖:馬玙寫病歷時,字跡清晰、娟秀工整。
右下圖:2021年4月,馬玙在病房里給病人做檢查。
  采訪中,馬玙多次提到醫護人員的耐心問題,同時她也清楚地了解這個行業的工作強度和壓力。
  “我年紀大了,單位照顧我,每次出診只看幾個病人。年輕的一線醫生可沒有這個條件。他們一上午就得看幾十個病人,每個病人也就三五分鐘時間,哪能像我看一個小時呢?”
  有一次,上級主管單位的一位領導在觀察了她半天的工作后說,要都像你這樣看病,就不會有醫患矛盾了。馬玙回答,我這樣看病沒有代表性,一線大夫沒有這樣的條件。
  盡管如此,她還是經常提醒自己的學生、后輩,要注意態度。有時一些醫護人員不注意,對上了年紀的老人家也直呼其名,或者叫“5號!”“4床!”可能其他人不在意,馬玙卻覺得刺耳:“人家是一個人啊!尤其是對待老年病人,我覺得有個尊重問題。”
  馬玙也遇到過脾氣不好的病人,確定不了病情的時候,個別病人會有點急,有人質問她:“你不是專家嗎?怎么診斷不出來?”馬玙說,我是專家,但不是神仙,在治病過程中,我們是同一戰壕的戰友,咱們共同努力,我會盡可能地給你查清楚病因。
  有一次,一個學生為了考上大學拼命念書,結果大學考上了,入學時也確診得了結核病。這個學生很焦慮,對馬玙說:“能不能快點給我治?我想回去上學。”馬玙說,結核病可是個慢性病,如果沒徹底治好,你在大學宿舍可能會傳染別人,還是耐心一點吧。這番話讓學生冷靜下來,安心治病,痊愈后繼續學業。后來這個學生打電話告訴馬玙,自己已經順利畢業,在從事外交工作了。
  馬玙喜歡上世紀80年代流行的一句話——“理解萬歲”。在她看來,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交流非常重要。
  “我這個人比較有耐心,再加上一頭白發,絕大多數病人還是比較尊重我、聽我的話的,個別不聽的,沖我抱怨兩句,我也能理解。”很多幾十年前的結核病人,至今仍和馬玙保持著朋友一樣的關系。每逢生日,她會收到很多祝壽短信或鮮花。
  如果按照65歲的退休年齡,馬玙已經多工作了25年。但她覺得自己還能干下去。
  “我很留戀這個工作,假如在家里窩著,我覺得也是浪費。能成長為結核專科大夫,有我個人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國家和單位的培養。這么多年,我積累了一些結核病的基礎知識、臨床經驗,覺得自己還有能力為人民服務。”
  “你是想留在美國吧?”
  雖然在北京工作生活了60多年,馬玙仍帶著濃郁的江蘇口音。她對記者笑稱,自己是南腔北調。
  童年留給馬玙的記憶之一是戰亂。她出生于1932年,祖籍江蘇如皋,一家人本來在南通生活,“七七事變”爆發后,年僅5歲的馬玙跟隨家人逃難,顛沛流離,直到7歲左右才到上海定居。
  “小時候,我每天早上背著書包上學校,冬天老看見馬路上有凍死的窮人。乞丐到處都是,凍得實在沒法子,就把報紙裹在身上,很可憐。那時候的中國,底層老百姓真是貧病交加。”馬玙對記者回憶道。
  當時的中國,肺結核是窮人眼中的絕癥,有“十癆九死”的說法。中學時期,馬玙的英文老師非常出色,她自己也因此喜歡上了學英文,但這位老師后來就是因為肺結核去世的。
  1950年,馬玙高中畢業,同時被清華大學英文系和江蘇醫學院(現南京醫科大學)錄取。經過考慮,馬玙選擇了學醫。
  “我小時候看的電影、小說里,有很多故事講好心人為老百姓免費治病的故事,我覺得能成為這樣的人特別好。另外,家里人對我的評價是嘴太笨,學什么外語呀?中國有那么多病人,學醫可以治病救人,而且相比清華,江蘇醫學院離家又近。”
  就這樣,馬玙去了醫學院。她告訴記者,自己在高中時最喜歡打排球,念書其實不太用功。一進大學,朝鮮戰爭爆發,全國總動員抗美援朝,作為大一學生,馬玙和同學們也要報名參軍,但老師給他們潑了涼水。
  “老師說,你們現在什么都不會,連做護士都不夠格,還是先安心學習吧。我這才認識到,做醫生光有為人民服務的心不行,還要有技術,所以大學期間我就開始用功讀書了。”
  經過5年的學習,馬玙順利畢業,被分配到中央直屬結核病研究所。聽說要到北京工作,她很高興,來了之后發現單位是在通縣,離市區還挺遠的,不過單位的建筑都是新的,由蘇聯專家設計,馬玙很喜歡這里的工作環境。此外,單位每個月會安排一次車,把大家送到市區購買生活用品。

1955年,馬玙進入北京東郊中央直屬結核病研究所工作,在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60多年。
  工作、生活、進修……66年的時光就這么過去了,單位改了幾次名字,馬玙也成了行業內的頂尖專家。
  “其實我就是慢慢地成長,一步一步往前走,從來沒有過突飛猛進什么的。”馬玙說。
  “文革”時期,馬玙被下放到通縣農村的醫療隊,干了3年。雖然那里的生活很苦,卻是最讓她難忘的一段記憶。
  在中國最基層的村子里,馬玙給當地有初中以上學歷的人辦學習班、培養醫療隊,哪個村子有難治的病人,她就騎著自行車去看。
  “那時我去村里行醫,都是當地的赤腳醫生帶著去。別小看赤腳醫生,這是一支很強的基層衛生隊伍,是具有我們中國特色的創舉。這些基層醫護人員真是讓我感動,他們沒什么特殊待遇,生活上跟普通農民差不多,但對老百姓來說意義重大。直到現在,我還和當年的一些同事有來往。”
  改革開放后,馬玙又被單位推薦到美國俄亥俄州的一所大學醫學院進修。從1980年到1982年,她拼命學習國外的先進知識和臨床經驗。美國同事非常詫異,這個中國人怎么天天晚上12點也不下班?他們問馬玙,你是想留在美國吧?
  “我說不是。其實是因為國家有這個機會讓我出來學習了,我要努力。”馬玙說,“那時國家還很困難,能讓我們出去進修是很不容易的。”
  同事評價說,馬玙在美國的兩年,等于別人的三年。回國后,研究所支持馬玙建立了內科實驗室,將臨床與科研結合起來。
  “有人描述我是兩棲動物,搞科研的同時搞臨床。能夠為病人服務,我感到幸福。病人好了,我也分享快樂。現在60年前的病人給我來封信,我簡直高興得要死,趕緊回信,這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是精神食糧。現在回想當年學醫的選擇,我一點都不后悔。”
  “終止結核”,任重道遠
  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結核病日”。這一天,世界各地都會積極開展相關活動,宣傳結核病防治知識。今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宣傳主題是“分秒必爭,終止結核”,馬玙寫給彭麗媛的信就是在“世界防治結核病日”前夕發出的。
  在給馬玙的回信中,彭麗媛寫道:“作為世界衛生組織結核病和艾滋病防治親善大使,我深知結核病防治任重道遠。這些年,很多像您一樣的結核病防治工作者長期耕耘、默默奉獻,推動我國結核病防治取得了顯著成效。”
  關于這段歷史,馬玙對記者回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結核病疫情比較嚴重,有效的抗結核藥物很有限,許多肺內有空洞的患者得不到及時治療。
  在鼻導管治療的基礎上,馬玙和同事們努力鉆研,發明了全新的肺導管治療方法——用不銹鋼絲做成彈簧圈,套上富有彈性的橡皮管,前端系一條尼龍絲,在X線引導下直達肺部空洞,直接注射藥物。在當時,這是一個創舉,大大提高了治療效果。
  世衛組織報告顯示,過去近20年里,中國在防治結核病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結核病發病率下降了42%,結核病死亡率下降了90%以上。盡管如此,2019年中國感染結核病的人數仍有83.3萬人,其中3.3萬人因此失去生命。要實現“終止結核病”的目標,可能仍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這正是馬玙繼續工作的動力,她希望能為這個遠大目標發揮余熱,也希望多培養一些優秀的研究人員。
  “醫生這個職業不會失業的。我剛工作時,國家就提出要消滅結核病,現在這個目標仍然在激勵年輕的學子們。我希望他們接過擔子,做一行、專一行,同時也拓寬自己的知識,在實踐中不斷學習、進步,我們共同努力,早日消除結核病。”馬玙說。(本刊記者 尹潔)
列表
文章排行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干天天干天天操|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不卡三区| 成全动漫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黄色片子在线观看| 欧乱色国产精品兔费视频|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新网站| 亚洲欧美清纯校园另类| 99久9在线|免费| 欧美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超碰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 亚洲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91在线品视觉盛宴免费| 欧美日韩第一区|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av最新在线观看网址 |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区|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91福利视频导航| 欧美人与牲动交xxxx|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色综合 |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青青|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视频| 日本久久免费大片| 四虎影院永久在线| www天堂在线| 波兰性xxxxx极品hd|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不卡| 亚洲www在线| 风间由美100部合集|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观看一级特黄欧美大片| 99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播放| 国产女同无遮挡互慰高潮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 | 男女爽爽无遮挡午夜动态图| 国语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专区中文字幕| 调教女m视频免费区视频在线观看|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观看97| 你是我的城池营垒免费观看完整版|